本报记者 张玲
近年来,永川区医疗保障事务中心推行“固定+流动”模式,设立医保驻医院服务站(以下简称医保服务站)20个,把医保经办服务下沉到全区二级及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实施流程重构重塑,加强“医、保、患”三方沟通联系,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在全市率先探索出了一条医保经办服务向基层覆盖的“固定+流动”医保服务站建设新路径,打造了医保经办服务提质增效、便民利民的“永川样板”。
全覆盖,让就近服务有速度
2020年5月20日,永川区人民医院医保服务站揭牌,标志着医保服务站在永川区率先启动试点。这也是永川区优化医保治理和医保公共服务,推进医保治理创新的一次改革探索。
为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今年4月至5月,永川区医疗保障事务中心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在已建立两个“固定”医保服务站基础上,在全区二级以上住院医院设立了“流动”医保服务站18个,通过“固定+流动”服务方式,实现了全区二级以上公立和民营住院医院医保服务站全覆盖。
永川区医疗保障事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永川区医疗保障事务中心着眼于破解百姓的难心事、烦心事和揪心事,大力推进医保经办事项“下沉”,在“放管服”工作中做“文章”,在重庆市率先探索实施“固定+流动”模式的医保服务站建设,走出了一条“业务延伸无死角,服务方式多元化,办理体验高品质”的经办之路。
标准化建设,让规范服务增力度
为加快推动永川区医保服务站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推行医保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改革,永川区医疗保障事务中心把永川区医保服务站打造成为“永川样板”纳入“重点工作清单”,从基层设施、经办事项、智能互联等关键环节入手,按照“四到位”强化基础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运作机制,切实提高医保服务水平,真正把医保经办的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打通为参保对象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据了解,永川区医保服务站从建设之初,就确立了以信息化、标准化为引领的规范化建设道路,实现办公场所、设备设施、信息网络、工作人员“四到位”。开通了医保专网与重庆市医保网联通,确保业务办理通畅,信息查询便捷安全。同时,医保服务站统一配备3名工作人员,固定医保服务站按正常工作日上班,流动医保服务站实行每月定期轮换,适时调整进驻医院时间。
“四个”前移,让创新服务添温度
“现在可以直接在医院办理特病,不用再等15天了,真是方便、快捷哟!”近日,张先生在永川区人民医院医保服务站办理完特病手续后,由衷地感叹道。
市民张先生因病急需办理高血压、冠心病特病证,到永川医保中心综合办事窗口咨询特殊疾病办理程序发现,因病历证明资料需出院后15天以上才能打印,显得很无奈。得知永川区人民医院已设立医保服务站,办理特病无需再打印病历证明资料后,张先生直接向永川区人民医院医保服务站提出了特病办理申请,经专家现场调取病症资料评审合格,服务站立即给张先生办理了高血压、冠心病特殊疾病证,张先生非常满意。
在永川区人民医院医保服务站,像张先生一样每天来窗口办理医保业务的人不在少数。在此办理完业务的人都竖起大拇指,称赞现在办理医保业务越来越便捷,也越来越人性化了。
一直以来,永川区医疗保障事务中心在永川区医保服务站建设上勇于探索,着力提升治理能力。该中心对医保经办事项逐项逐条进行全流程、全链条、全方位梳理,推行医保服务、监督关口、矛盾化解等“四个前移”,试点推行“诊疗项目事前审批”,把权力下放延伸到永川区医保服务站。同时,强化参保患者现场服务,将医保服务站现场办、经办机构窗口办、互联网+医保线上办有机整合,开启医保经办“掌上办”,解决在医院场景下参保人就医中出现的难点堵点问题,跑出了医保经办永川加速度。
截至2021年6月,永川区医保服务站指导医疗机构受理事前审批事项161658件,未审批通过2892件,未审批通过金额142.36万元;开展特病办理2473件、 “三见面”检查184次、异地就医备案79人次;开展信息查询、医保政策咨询993人次,现场解决问题225件,受理涉及医疗保障领域的举报投诉21件。
下一步,永川区将按照国务院深化“放管服”改革要求,着力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积极探索创新,将医保服务站进一步向镇街、村社区延伸,推动医保服务站试点工作向更高质量发展,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试点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