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南融媒体中心记者 罗莎
8月16日一大早,家住接龙镇马路村的喻启伦在自家的60亩水稻田忙碌。趁着当前的晴好天气,他准备抓紧收割水稻。他预估,今年每亩地能收1000斤稻谷,加上稻田里还养了鸭子,今年毛收入有20万元。水稻田俨然成为了“致富田”。
今年以来,巴南区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发展,不断充实农民群众“钱袋子”,同时续力乡村振兴,让广大农民获得更多幸福感。上半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4569元,增长14.2%。
喻启伦是马路村的种植大户,有水稻田60亩。早些年,他一直从事传统的农业水稻种植。几年前,通过农业专家的指导,喻启伦发展起了“稻+N”的种植养殖生产模式。
喻启伦告诉记者,稻田里散养的鸭子品质高,是市场上的“抢手货”,每只鸭子卖价在80元左右。喻启伦今年一共喂养了800多只鸭子。目前,已经基本上销售完。
稻田养鸭,不仅仅是鸭子的效益升值了,同样升值的还有水稻。通过鸭子在稻田中自由穿行、觅食,可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增强水稻抗性,产出的大米也更好吃。同时,稻鸭共生,使鸭粪培肥土壤,以鸭除虫、除草、松土,建立良好的稻鸭共生生态循环系统,也与生态农业的理念形成了有机契合。“稻谷每亩能收1000斤谷子,加上养鸭子,今年毛收入有20万元!”喻启伦高兴地说。
其实,在巴南区,像喻启伦这样尝到产业提质增效甜头的还有很多。
近年来,巴南区坚持高质量发展,不断培育乡村发展新引擎,一方面,千方百计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示范推广“稻+N”稻田生态种养,将传统单一的水稻种植改为“水稻+养殖”同步发展,让老百姓“一块田”挣“两份钱”;另一方面,坚持融合发展,推行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引导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向园区聚集,多措并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将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生态养生养老养心产业融合,并健全乡村物流体系,全面解决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初一公里”问题,为农民的致富增收铺平道路。
(据《巴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