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6月2日,段军(左)在对患者实施腹腔镜胃癌根治术
本报记者 甘 敏
从医以来,他独立操刀或参与协助的手术近万台。他是院内能独立开展此类四级手术——腹腔镜胃、结直肠癌根治术不多的医生,每年要开展这类手术100余台,至今从未发生过一例医疗事故。
他用最长手术近12小时的时间,两天16台的最高手术频率,彰显出救死扶伤的医者情怀。
他用错失老父亲眼睛最佳手术时间而致其双目失明的痛,成就了年均开展手术近500台的骄人业绩。
他用近万个日子的担当,印证了敬业奉献类“重庆好人”的无愧,践行着“让患者生活有质量,生命有尊严”的初心。
他就是永川区中医院胃肠外科主任段军。
近万台手术,见证了他的爱岗情怀
“老段、老段,冲锋在前、从不间断”,这是永川区中医院外科同事对段军爱岗情怀的形象化描述。
作为科室负责人,他可以不用值班、出夜间急诊,但他总是带头值班,急诊也总是冲锋在前。胃肠外科的任何一场急难险重手术,他都要亲自参与、亲自处置。他说:“看见病人脱离了危险,心里才会踏实。”
段军独立操刀或参与协助的手术近万台,年均开展手术近500台。肠胃外科领域的四级手术——腹腔镜胃、结直肠癌根治术难度极高、风险极大,他成为了永川区中医院为数不多能独立开展此项手术的医生。据初步统计,段军每年要开展此类手术100余台,并保持了零手术事故的良好纪录。长期超负荷手术频率,致使他颈椎和腰椎出现了病变,腰肌劳损十分严重。年近五十岁的他,只要病人要求他主刀,他总是毫不犹豫地答应。
在段军的记忆里,他做过最长时间的一次手术有近12个小时,那是一次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那场手术下来,他感觉自己就像虚脱了一样,连吃饭的力气都没有了。“手术频率最高的时候,两天做了16台,以至于这以后几天做梦都是在动手术。”段军说,“病人对我的信任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再苦再累,咬咬牙、忍一忍就过去了。”
两特殊病例,浓缩了他的担当执念
“一刀、一刀,医术精湛、勇于担当”,这是患者对段军的通俗化点赞。
段军成功救治了病人近万名,因其精湛的医术被患者尊称为“段一刀”。在数以万计的患者中,有两个患者给段军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位是上百岁的老人,另一位是6月龄的患儿。
百岁老人名叫张学光,是永川区青峰镇人。张学光到永川区中医院就诊时,经段军检查发现他双侧腹沟斜疝。鉴于当前疝气可以回纳,治疗方案有两种:一种是佩戴疝气袋保守治疗,另一种是动手术根除病痛。张学光家人考虑到他的疝气已有拳头大小,一旦疝块再增大将会危及生命,希望段军实施手术,尽早根治病痛。
“101岁高龄,全麻,手术风险极大。”段军为保万无一失,便邀请该院心内科、呼吸科、麻醉科、ICU等各科室医疗专家一起会诊,对术前、术中、术后各环节所面临的风险一一评估,制定方案,务求完美。段军顶住风险压力,两个医疗组同时手术,用时1小时就顺利完成了手术。在医护人员精心治疗下,张学光几天后就康复出院了。
段军曾收治过一位6月龄患儿。这位患儿因嵌疝入院做手术。术中,段军发现患儿部分肠管已坏死,需要开展肠切除、肠吻合手术。这是一种对手术技术及速度要求极高的手术,麻醉及手术时间越长患儿毒素吸收、死亡率越高。术后,患儿出现了毒素吸收、高热、心律失常、心衰等一系列并发症,段军硬是连续5天没有离开科室,精心呵护与治疗患儿,直到患儿脱离生命危险康复出院。
对父亲的内疚,折射出他的奉献精神
“荣誉、荣誉,艰辛付出, 来之不易”,这是同事们对段军的认同性感叹。
近年来,段军先后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医学专业论文10余篇。一种新型胃肠造口袋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他先后被聘为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疝和腹壁外科产业及临床研究分会委员,重庆胃肠外科联盟、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肝胆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劳动能力鉴定医疗卫生专家等,主持研究的“全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除术三步法回肠结肠吻合术大肠癌合并肠梗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研究”被永川区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立项并已结题。在他的带领下,永川区中医院胃肠外科向着全区乃至全市有影响力的“尖刀科室”迈进。段军受到各级表彰30余次。他还获评了2021年5-6月敬业奉献类“重庆好人”,2020年度全国无偿献血银奖。目前正积极参加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
段军说,从医25年以来,他没睡过一次懒觉,没休过一次完整节假日。面对老父亲,他有太多遗憾!如果能早一点抽时间陪同父亲去检查、手术,父亲也不会错过了实施青光眼手术的最佳时间,致使双目失明。每每想起父亲摸路行走时跌跌撞撞的样子,他就会自责和内疚。
段军表示,将继续用精湛的医术,兑现“让患者生活有质量,生命有尊严”的从医初心。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