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幽古炮台

渝西都市报 2022年01月15日 庞国翔

  庞国翔(江津)

  前几天在江津的双龙场,听到三河村支书何善培和圣泉社区支部副书记李萍说,三河村一峭壁上有一古炮台,石壁上还有一些文字。因为他们是上任不久的年轻村干部,对这些“古董”不太清楚,就邀我们前去看看。

  次日上午,我约上作家欢镜听和刘思平去探幽寻访这处位于江津、璧山两地交界处的古炮台。何善培、李萍和羡泽祥三位村社干部作向导。我们从双龙场出发,步行翻过一个小山,穿过几个院子,就开始上坡。这是一条很荒芜的古道,羡泽祥说:“这条路是明清时江津到璧山县的官道。那时江津人要到成都私干公干或赶考,就是由江津城到双龙场的两路口后,再走此官道进入璧山境的成渝驿道……”

  我们脚下道路上的石板很宽,两三百年来被行走的马帮、抬扶走卒和商贾官差踩踏得有了凹槽。现在这些老路可能十天半月都没有人走过,长满杂草,铺满枯叶。我们终于爬到半山坡,这是华盖槽山的北段。李萍说这叫“幺二拐”,原来这里有一个大拐弯。路边有一尊近3米高的巨石,上尖下宽,高高耸立,上尖处又有些勾回。何善培说这形状很像鬼东哥,所以村里人又叫他“东哥石”。“鬼东哥”是猫头鹰的俗名,是一种比较强悍的大鸟。于是,这地方就有了“东哥石”和“幺二拐”两个名字。

  东哥石竖立路左边,右边是山岩。李萍说路左边山壁就是炮台处。我们一行小心翼翼走爬过左坡,搬断两根杂树枝,行走二十步,就到一石壁前。石壁下边的石板道路一直延伸到山底。石壁上端是块小平地,是原来架两门铁炮的地方。现在除了长满杂木外什么都没有。石壁陡而滑,我们无法攀援上去。

  黑色陡立的石壁比较平整。石壁坐西向东,上面有阴刻“炮台”两个大字。行书。一字高2米,宽1.3米,一字高1.5米,宽1.4米。当地百姓给这两个大字涂了红漆,非常醒目。除此之外,左边还有阴刻大字“璧山县正堂张焕祚”,又有稍小一些的“工匠”“监工”等名单字体。最后是“咸丰九年冬”的文字。

  沿着山路上行,就是关口和山王殿,直到江津与璧山交界处的陡虆子。民国版《江津县志》“卷一·地理·形势”篇曰:“陡虆子,地陡险,距双龙场十里,为津璧交界处,上通九倒拐,靓厂沟,下通华盖槽,近来兵家屡争之。”

  炮台而今纯属遗址或遗迹。石壁土坎,杂木丛生,荒草枯叶铺满一地。好在石壁上的一些文字,记载了这里曾有的炮火连天日月。

  炮台修筑时间是清咸丰九年。民国版《江津县志》“卷三·前事志”记载:咸丰九年(1859年)秋,“滇匪”李永和(又称李短辫子)等“作乱”,攻打永川县后又不断“侵犯”江津所属长江岸的朱沱等地,扬言顺江而下攻打江津和璧山。后来又有一支外号“八仙口”的“棚匪”打村劫寨,沿江而来,直指津璧……当时江津知县刘齐衢组织民团进行防堵。刘是江津清代历史上难得一个勤政廉洁之官,福建省闽县人,是林则徐长女婿刘齐衔之兄,清道光二十一年刘氏兄弟同登进士榜。曾任四川兴文、荣县知县。咸丰八年始任江津知县,因勤勉于政,积劳成疾,于咸丰十年殁于任上。

  这炮台本属江津境内,为什么由“璧山县正堂张焕祚”主持修筑?原来,津璧两知县经“勘边测界”后,商议协同修城筑寨、协防“滇匪”和“八仙口”。炮台石璧上所记“张焕祚”系山东蓬莱人,时任璧山知县。其时蜀内“贼匪聚起”,威逼津璧两县,时津璧两县协防堵匪,由璧山在山隘口处修筑炮台。若江津失陷,“贼匪”势必由此津璧大道进犯璧山,官兵和民团就可在此险隘之处,点炮防守。铁炮当关,万军莫开!

  我们一行人站在炮台的石壁边,望着山下的溪河和村庄,望着那条已经破损的时断时续的蜿蜒古道,仿佛回到了两百多年前那个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时代。

  我们一行人开始下山。炮台下约一里处,有个小坪,当地人立了一块“金谷坪”的地名碑。我问为什么叫这名?他们说也许是这里产金灿灿的稻谷。我左顾右盼,这山坪四周都是山岩坡壁,没发现有大片的稻田。我想这山坪与炮台遥相对望。站在坪上,视野开阔,林木无法遮挡,山下的大道小径尽收眼内,这地名在早前是不是与炮台有关联?金谷坪是不是金鼓坪的讹传?在坪上置鼓,一有敌情,战鼓传号,山上炮台作点炮准备?作家欢镜听进行百度搜索,果然这地名原叫金鼓坪。

  津璧边界之行,我们五人虽然汗流浃背,甚至有些疲惫,但终于找到炮台遗址,亲眼看到了炮台石壁上隐约可考的文字,还考证了一个被讹传的地名。这是一个很有故事的地方,我们觉得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