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名小吃再创新 让兰花根更加“名副其实”

渝西都市报 2022年04月14日 李慧敏 郝好

龙中德在摆放兰花根产品。

  铜梁报记者  李慧敏  郝 好

  “晒好打成糯米面,加入适量打成粉的脱水西兰花,就可以制坯了……”近日,位于铜梁区平滩镇的就业帮扶车间里,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龙中德一大早就忙乎开了。他组织工人们抓紧晴好天气浸泡、晾晒糯米——这些雪白的糯米,是制作铜梁传统名小吃兰花根的原材料。

  兰花根是铜梁传承300年的民间小吃,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年间。解放后,兰花根主要由国营的铜梁糖果厂生产。后糖果厂破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仅有一位原糖果厂的工人在手工制作兰花根,量少销路小。因为缺乏包装和促销手段,加之油重糖多不符合现代人的健康观念,传统的兰花根一度在市场上难觅踪迹。

  传统民间工艺面临失传的境况,让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涉足食品生产的龙中德既觉得可惜,又看到了商机。“如果这项特产消失,对铜梁人来说是个大损失。”龙中德说,“兰花根首先要解决口感的问题,其次是包装和保质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难题?龙中德将之前的几十万元积蓄全部投入实验,结合现代技术对兰花根制作工艺进行了改良。他还虚心向过去的兰花根制作工人请教,不断地摸索创新。

  “最根本的改变就是减糖、减油,但是这个量又必须掌握得非常精准。”龙中德说,经过改良后的兰花根,改变了以前给人“又甜又油”的印象,还增加了花生、白芝麻、黑芝麻等食材。

  虽然下锅炸制、拌糖挂衣等兰花根制作的核心技术依然保留纯手工,但由于脱浆、切片、包装等工序实现了机器化作业,车间的兰花根日产量能达到上千斤。

  加之原材料和真空包装工艺的改进,在不加任何防腐剂和添加剂的情况下,兰花根保质期延长,不仅进入了线下实体店,还上架淘宝等电商平台,让全国各地消费者都品尝到了铜梁这一传统名小吃。目前,年销售额达到近140万元。

  2020年,龙忠德将兰花根生产与扶贫车间建设结合起来,把兰花根制作全部转移到车间,订单有保证,脱贫户的收入也更有保障。

  去年,有消费者在品尝兰花根后,再次向龙中德提问“为什么这个叫兰花根?”“这是因为传统兰花根状似兰花的根部而得名。”龙中德一次次回答着相同的问题,自己也在思考:很多人并不知道兰花的根部长什么样,能不能在口口相传的小吃命名里,增加更平白易懂的含义呢?

  由此,龙中德想到了西兰花。“有西兰花的兰花根,不是更名副其实吗?”经过反复试验后,兰花根“大家族”再增加一个成员——加入脱水西兰花的兰花根,这种兰花根口感很特别,不会有涩味,但是又有淡淡的蔬菜清香。

  “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帮助兰花根申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铜梁区文旅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在抓好兰花根传统工艺保护的同时,还要继续推动传统非遗的创新,让兰花根成为一张响亮的铜梁名片。

  据《铜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