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盛:守牢群众“米袋子”

渝西都市报 2022年04月14日 刘倩 周静

  仓廪实,天下安。

  一直以来,万盛把粮食生产作为保安全的重要基石,作为增进福祉的重要保障,实行耕地地力补贴、推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率,抓实抓好粮食生产。全区粮食生产能力保持稳定,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稳住了群众的“米袋子”。

  构建扶持体系

  提高农民种田积极性

  眼下,青年镇种粮大户罗成均的田里绿油油一片,秧苗长势良好。

  “我种的水稻收成不错,区里为了鼓励种水稻,每亩有230元补贴,还买了保险,如果有病虫害、旱涝灾害等,每亩都有补贴,我心里踏实多了。”罗成均说。

  今年,万盛继续实施种粮大户补贴政策,对种粮面积50亩以上的经营主体给予230元/亩的补贴;扶持和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因地制宜开展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等服务,推进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生产,提高种植水平和效益。

  种粮,无论农民还是企业,最怕的是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为了让种粮户不吃亏,有一个好收成,万盛一方面积极做好防灾工作,加大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做好减损工作,农业保险逐年扩面增品提标,基本形成既保成本又保收益、既保灾害又保价格、既保大宗又保特色、既保生产又保产业的保险体系。

  截至目前,万盛已安排169万元落实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政策,稳定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安排1105万元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增强农民保护耕地意识,促进耕地质量提升,实现“藏粮于地”;安排97万元补贴资金持续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新增水稻险和玉米险,对保险期内因暴雨、洪水、旱灾、病虫草鼠害等造成水稻、玉米损失的,提供每亩最高600元的赔付额,确保农业保险覆盖主粮作物。

  全面推行高标准农田建设

  小田并作大田,瘦田改为良田

  近年来,万盛打出治理耕地抛荒的“组合拳”,力促复垦复种,不断建立健全防止耕地“非粮化”长效机制,坚决守住粮食生产“底线”。小田并作大田,瘦田改为良田,抛荒撂荒田地焕发新的生机。

  傍晚,春日的余晖斜洒在南桐镇岩门村槲栗坡村民组高标准农田里,田土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这里远山含黛,树木葱茏,生产便道平坦宽阔,宛若一幅绚烂多彩的乡村画卷。

  曾经,岩门村村民种植意愿薄弱,许多土地逐步成为撂荒地。自万盛全面推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该村打造了100亩高标准农田,提升土地质量,增加粮食产量。

  近年来,万盛按照统筹规划、整村推进、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原则,实行“三打破、四统一、一重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即打破农户的承包界、打破杂乱的地块界、打破混乱的渠沟路,统一开挖渠沟、统一修整道路、统一平整土地、统一划分地块,完成整治后重新分配经营,从根本上实现了项目区内渠相连、路相通、田成方、林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碱能降的目标。目前,已在金桥镇、石林镇、万东镇、南桐镇、青年镇、关坝镇等6个镇,安排987万元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100万元支持农田宜机化改造,推进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生产。

  今年,万盛粮食总产量预计5.14万吨,牢牢守住群众的“米袋子”。

  向科技要活力

  藏粮于地更要藏粮于技

  前不久,丛林镇绿水村,一台犁田机在田里来回穿梭,半亩地不到10分钟就犁好了。

  “这是村集体购买的第一辆农机,后续还将购买用于播种、除草、施肥等的农用机具。”绿水村驻村第一书记熊启洪介绍,为充分利用好撂荒地,化解农村劳动力紧缺难题,去年6月,该村成立了绿水供销合作社,积极打造一支“三农”农用机具社会化服务队伍,为周边村民提供农机具社会化服务。

  目前,万盛水稻机耕水平达87%,机插水平达10%,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0%。近年来,万盛立足“抢”字当头,强化技术服务和安全监管,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跟机服务,以解决农户缺乏劳动力难题,确保粮食及时播种和收获。同时,支持农民采购农业机械,进一步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落实农资储备贷款贴息补助6万元,助力农资公司储备化肥1200吨、农药10吨、农膜8吨、农机具120具,确保春耕生产农资需要。

  下一步,万盛将全面压实粮食安全责任,持续推进耕地抛荒撂荒治理工作,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机装备水平,落实一系列扶农稳粮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不减、自给率稳步提高。(本报有删节)

  万盛日报记者 刘倩 通讯员 周静

  据《万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