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平
他们从燃烧的楼层下跳
一个,两个,更多人,
更高,更低。
照片将他们停在了生命的中途,
现在使他们保持
在地球之上,朝向地球。
每个人依然完好,
都有独具个性的脸
血被很好隐藏。
还有足够的时间
把头发散开,
让钥匙和硬币
从口袋落下。
我只能为他们做两件事——
描写这次飞行
但不加上最后一行。
(维·希姆博尔斯卡《来自九月十一日的照片》)
2001年,发生在美国纽约的“9·11”恐怖袭击,是人类进入21世纪之初重大的历史事件,它深刻改变了世界格局。——这样的叙述属于宏大叙述。波兰诗人维·希姆博尔斯卡的《来自九月十一日的照片》,标题刻意抹掉了历史标记,而将“九月十一日”还原为“普通一天”。当诗人面对灾难,她关注的不是政治与历史,而是灾难和悲剧中的人。怎么表现灾难中的人对一个历史悲剧的承受便尤为关键。
“9·11”事件中,“两架被恐怖分子劫持的民航客机分别撞向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一号楼和世界贸易中心二号楼,两座建筑在遭到攻击后相继倒塌”,这样的历史事实留下了许多令人震惊的影像资料,诗人看到了这些影像,她只截取了两座建筑在倒塌之前人们从高楼往下跳的情景来书写。照片的静止特征把悲惨的一刻凝固了下来,诗人恢复了那一刻的动态:“他们从燃烧的楼层下跳/一个,两个,更多人,/更高,更低。”并且,诗人始终在提醒读者,他们被悲剧毁灭之前,“每个人依然完好,/都有独具个性的脸/血被很好隐藏。”这是“人之为人”应有的存在状态,而不应该是当他们承受悲剧的后果时粉身碎骨的惨状。诗歌第四节用细节描写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那从高处向下坠落的恐怖:“把头发散开,/让钥匙和硬币/从口袋落下。”
悲剧中的人永远留在了悲剧之中,呈现悲剧的诗歌应当如何结束?这首诗的最后一节非常特别,它仿佛是这首诗的“注释”或副本,诗人参与了进去:“我只能为他们做两件事——/描写这次飞行/但不加上最后一行。”非常令人震撼。诗人的无力感、悲愤、对悲剧制造者的控诉以及对悲剧中的人的“祝愿”(飞行)尽在其中,尽在这首诗的“最后一行”。这“最后一行”是悲剧的坚硬地表,发人深省,引人概叹。“不加上最后一行”灌注着诗人的悲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