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铁路,见证腾飞梦想成真

——从成渝铁路通车70周年看永川巨变
渝西都市报 2022年07月02日 肖必胜

永川记忆之成渝铁路文化墙上的成渝铁路线路图。

火车到达成渝铁路永川站(资料图片)。通讯员 周兴健 摄

①航拍永川火车站。

②成渝铁路永川段栏杆滩站。

③成渝铁路永川段柏林站。

④⑤位于胜利桥的永川记忆之成渝铁路文化墙。

④⑤位于胜利桥的永川记忆之成渝铁路文化墙。

⑥永川高新区铁路专用线。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渝西都市报特约记者 刘洪兵 摄

  渝西都市报记者  肖必胜

  永川市民周先生,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其父是永川人,其母是江津人。从永川乘坐528次列车(从内江到重庆的慢车)到江津外婆家玩,是他小时候最开心的事儿,也成了他向同学炫耀的“资本”——见过大世面,坐过火车、轮船。

  成渝铁路,伴随了像周先生这样一代又一代沿线城市人们的成长,成为几代人的回忆。成渝铁路自1952年7月1日全线建成通车以来,已走过70年光阴,它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铁路,由中国自行设计施工、完全采用国产材料修建,是中国铁路史上的一个创举。

  一条铁路,圆了半世纪的梦想

  资料记载:1903年,清政府曾经提出修建川汉铁路意向,其西段为成渝铁路;1936年,国民政府成立成渝铁路工程局,次年开始修筑;1937年7月,因抗日战争爆发而停工,仅完成工程量的14%,一寸钢轨未铺。其后,国民政府更是以修路为借口,搜刮民脂民膏,结果只在地图上画了一条“虚线”。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百业待举。面临西南刚刚解放,战乱尚未完全平息,社会秩序尚未安定,国家财政相当困难等各种不利因素,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为了西南人民,仍毅然决定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兴建成渝铁路。

  1950年,邓小平同志主政西南,率领三万多名人民解放军和十万名四川百姓齐心建设成渝铁路。1950年6月15日,在成都举行了成渝铁路开工典礼。邓小平同志亲临致词,贺龙同志亲手将一面绣有“开路先锋”的锦旗授予筑路大军。当天,筑路一总队高举“开路先锋”的旗帜,开赴九龙坡、油溪工地,揭开了修筑成渝铁路的序幕。

  经过10余万名军民齐心协力,斗严寒、战酷暑,克服各种困难,成渝铁路于1952年6月13日竣工,西南人民近半个世纪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

  成渝铁路是中国西南地区第一条铁路干线,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铁路,是以前任何时代都不可想象的奇迹,在中国铁路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成渝铁路起点成都站,终点重庆站,沿线主要城市有成都、资阳、内江、永川、重庆。1952年7月1日,自成都和重庆分别开出的火车在内江车站会车,成为成渝两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

  1987年12月24日,成渝铁路全线实现电气化,从蒸汽机车到电力机车,仅用了35年。

  2021年12月22日,大型电视连续剧《一路向前》举行开机仪式,该电视剧以修建成渝铁路为背景,以罗向前等第一代铁路开路先锋的英雄事迹为主线,回首成渝铁路修建过程中的峥嵘岁月,真实再现当年的建设场景。成渝铁路通车后,成渝两地实现了10小时火车直达,它开创了新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新时期,为新中国铁路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后来,成渝铁路经过多次扩能,提升了客货运输能力。

  一条铁路,带来跨越式发展机遇

  成渝铁路改变了西南地区的交通大格局,对成渝沿线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成渝铁路沿线物产富饶,铁路的开通,有力地促进了西南地区物资流通,对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城市建设等起着重要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永川作为成渝城市群的一颗明珠,成渝铁路穿城而过,为永川发展带来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按照老永川人的说法,成渝铁路为永川带来了跨越式发展新机遇。

  1952年9月,随着成渝铁路建成通车,江津专署迁永川县设立江津行署(后更名为永川地区行署)。永川作为地区行署所在地,配置了大量的行政资源,如干休所、车管所、片区银行、地区医院(现重医附属永川医院)。成渝铁路的开通,和老成渝公路一起,引领沿线城市“双通道”时代,让成渝地区连接更顺畅,物资运送更方便,人们来往更密集。

  凭借成渝铁路和成渝公路,永川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20世纪60年代,中央作出国防“大三线”建设的重要决策,永川由此迎来第一轮大发展时期。

  据资料记载,1964年9月,重庆地区“三线建设”规划小组成立后,与五机部深入到重庆周边荒僻山区选厂定点。随后,重庆液压件厂(原永红机械厂)、重庆红江机械厂(原四川油泵油嘴调速器厂)、重庆跃进机械厂(原重庆船用柴油机配件厂),127、128、164三个电子研究所及387、235库等单位相继迁至永川,为永川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也为永川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1961年到1983年这22年间,永川曾是渝西地区的政治权力中心,当时包括永川在内的江津、合川、璧山、荣昌、大足、铜梁、潼南8地统称江八县或永八县,直至1983年国务院批准重庆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个计划单列市,为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才将永八县划入重庆。

  1995年,随着成渝高速的开通,成渝之间从成渝铁路、成渝公路的朝发夕至变为4小时直达,永川作为承东启西的连接点,到成都走成渝高速仅需3个多小时。从“朝发夕至”到“3小时版本”,为永川在成渝两大城市之间穿梭往来提供了便利,也为永川聚集了较旺的商贸人气,永川成为渝西地区购物天堂。

  据有关方面介绍,永川若没有成渝铁路,就没有永川城市地位的跃升,更没有城市产业的发展,成渝高速是否会布局经过永川,也未可知。

  一条铁路, 见证永川发展加速度

  70年发展历程,70年辉煌巨变!

  成渝铁路伴随永川走过光辉发展历程:1992年撤县建市;1997年重庆直辖,永川成为渝西门户;2006年撤市设区,永川迎来发展新机遇;2021年,国家发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为永川再次崛起带来新机遇。

  如今,百万永川人民在永川“2235”总体发展思路引领下,书写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打造高品质生活示范区的新辉煌!

  永川交通更高效便捷。已建在建对外通道有“四高三铁一港区一机场”,是重庆主城新区首个拥有高速环线、唯一同时具备“公铁水空”多式联运条件的城市,加快建设市域快线、快速物流通道,推动与重庆中心城区无缝联接,更好融入主城都市区同城化发展。

  永川区域性优势更凸显。永川拥有金融保险、能源电力、海关监管等一批片区机构,国际学校、国际医院、三甲医院、星级酒店、城市商圈一应俱全,规划馆、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正加快建设区域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和区域性创新中心、消费中心、金融中心、医疗中心、应急救援中心。

  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提速。着力构建“5+3”产业体系,发展壮大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智能家居及材料、特色消费品5大支柱产业,创新培育生物医药及大健康、新能源、民用航空3大新兴产业,现已集聚长城汽车、东鹏陶瓷、雅迪电动车等一批百亿级龙头企业,建成全国最大的中高端皮卡生产基地、西南地区最大的生活纸生产基地,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

  西部职教基地建设加快。现有职业院校17所,在校学生16.3万人,常态化开设满足现代产业、各类企业所需的订单班、二级学院,每年可向社会输送4万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依托职教优势大力推动创新,成为全国首批“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坚持特色引领、扩容提质、产教融合,着力推动产城职创融合发展,升级打造职教4.0版本,加快建设中国西部职教城。着力完善贯穿全生命周期、服务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体系,积极构建互联网时代现代学徒制,大力培养符合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巴渝工匠、大国工匠,加快建设培养工程师大学,努力打造“成就工程师的城市”。

  西部数字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坚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重庆云谷·永川大数据产业园成为全市单体规模最大的大数据产业基地。加快打造全国一流的数字影视产业基地,建成全国最大先进影像制作中心、西南最大数据处理交付基地和西南服务外包示范基地,获批中国最具活力软件园。加快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成为全市示范样板,国内首条L4级自动驾驶公交线路投入商业化运营,着力打造“智慧名城”。加速布局“元宇宙”,提速壮大软件、数字影视等重点产业,打造数字经济新高地。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2022年4月14日上午10时,永川国家高新区铁路专用线正式通车运行,搭载着25节运输汽车专用车厢、195台“长城炮”和“坦克300”的长城汽车专列首发,在鸣笛声中驶出永川栏杆滩火车站,开往河北保定。

  这条位于永川国家高新区凤凰湖产业园的铁路专用线,正是由成渝铁路栏杆滩站改造而成——在原有3条到发线基础上新建了1条到发线、2条货物装卸线,运力为小汽车60万吨/年、集装箱50万吨/年,总运量为110万吨/年。其中小汽车装卸线几乎修到了长城汽车永川工厂门口,与工厂成品车库只有一桥之隔。

  成渝铁路,驶过70年光阴!而今,它仍在为永川发展持续贡献力量,让永川在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高品质生活示范区的道路上步履铿锵,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