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西都市报记者 钟梅
仲夏时节,走进永川区何埂镇科名村,经过宜机化整治的土地上一片片农作物绿意盎然,与掩映在翠竹林中的农家小院交相辉映,犹如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
看着昔日坡坡坎坎的窄小地块变成平整的良田良土,村民们高兴地说,眼前美丽的画卷得益于何埂镇科名村党总支,是他们带领村民通过土地宜机化整治和农机全程社会化服务,解决了农村“种不了地、种不好地”难题,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增收、群众致富。
党建引领凝聚干事力量
科名村党总支有党员106人,下设石柱、军农、苦竹3个党支部。
2019年,科名村村支两委新班子组建前,该村曾是何埂镇后进村:群众思想落后、道路等基础设施差、土地撂荒问题突出、村集体无收入。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当年8月,新上任的科名村党总支书记李国浩和何埂镇党委政府安排到科名村全面指导村支两委工作的第一书记李绍章深知: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党总支书记当好“领头雁”,党总支班子发挥好“关键少数”作用,才能真正形成强大的力量,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
理清思路后,科名村党总支一班人决定定期召开“两委”会议、专职干部例会谈团结、话发展,对党员、村组干部进行理论、政策、调解知识培训,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面貌一新,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党员、村组干部干事能力明显提高。随后,党总支又多次组织村委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到垫江、梁平、铜梁以及三教镇、仙龙镇、南大街街道、卫星湖街道等地的先进村参观学习,激发党员、群众想要发展的热情;利用主题党日,积极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科名是我家,振兴靠大家”等活动,分批次到各村民小组、农家院坝征求党员、村民意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盼,增强大家致富奔小康的信心。
宜机化整治破解撂荒难题
近年来,科名村绝大多数村民选择外出务工,村里不少土地撂荒了。
现在党和国家加大了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在政策这么好,市、区对农业农村工作这样重视的大环境下,如何利用本村资源发展科名?2019年,经多次讨论、征求意见、反复思考,科名村党总支决定从宜机化土地整治入手,找到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突破口。
在深入讨论“土地整治项目前群众工作如何开展、如何解决种地农户后顾之忧、改造后土地谁来种、制定村经济联合社兜底种植运行机制、运行中资金如何解决”等难题后,科名村党总支探索制定了《村民土地保底分红办法》《宜机化土地整治后农民自种剩余土地由村经济联合社种植兜底方式壮大集体经济新模式》。
2020年,科名村土地宜机化整治1100亩。整治后,村民自种400余亩,剩余700余亩由联合社兜底种植。2021年,联合社采取高梁—油菜、高梁—蔬菜、斜坡边种南瓜等种植模式进行探索。
“头雁”引领,“群雁”齐飞。曾担任过科名村党总支书记的李会武找到村支两委,主动请缨到联合社帮忙、协助生产管理。在春耕秋收时,因第一年种植面积较大,村组干部、老党员成立春耕春播突击队,主动到联合社突击生产,低保户、脱贫户和五保户也主动到联合社帮忙。
经过大家的努力,高梁产量第一年实现200公斤/亩、水稻撒播收成实现500公斤/亩,南瓜总产量6万公斤。今年4月26日,重庆农委专家组到各区县油菜示范片测产,科名村示范片产量达180公斤/亩,得到重庆农委专家组一致好评。
2021年下半年,科名村又实施土地宜机化整治1900亩,制定了《科名村宜机化土地整治相关工作方法和流程》《科名村宜机化土地整治后土地保底分红方案》等,为振兴科名、壮大村集体经济找到了方法和突破。在经过宜机化整治的土地上,村民务工收入共计19.3万元,联合社集体纯收益达15.4万元,做到了土地有人种、粮油有增产、村民和集体经济有增收,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农机社会化服务补齐劳动力短板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提出“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科名村辖19个村民小组,有950户2770名村民,而留在村里的绝大多数是老年人。
种地没劳力,就要靠机器。2021年3月,通过学习参观其他地区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科名村党总支一班人发现,机械化越高,效率就越高,成本就越低。于是,科名村将农机社会化服务作为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方式,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创建了科名村铭科农机服务股份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后,村支两委利用区委组织部50万元党建引领补助金,农委、财政壮大集体经济的资金和村里自筹的50余万资金,新建了2000平方米的烘干房和粮库,购置了旋耕机、收割机及小农机。同时,强化农村经纪人、农机队伍建设,2021年培训了30余名农村经纪人和8名农机手。
为加强农机服务合作社建设,今年,科名村又购置了各类农机具20余台,目前农机服务合作社农机手有19名,六行乘坐式高速插秧机等各类农机达30余台套,固定资产达550余万元。通过宣传发动,30余名党员、村组干部和900余户群众加入到合作社。
“今年,农机服务合作社已承接镇外1100亩、镇内2180亩的农机社会化服务,预计今年农机服务合作社纯收入将达到20万元以上。”李国浩高兴地说,党建引领农机社会化服务不仅解决了农村劳动力不足、种田不划算等问题,还为农村培养了一批知农、懂农、爱农的人才队伍,农民种地更有动力。下一步,村里准备将宜机化改造土地1900余亩流转给业主,从兜底种植转向农机全程社会化服务,向种植户提供优质的产前(旋耕土地、集中育秧)、产中(机栽、机防)、产后(机收、烘干)农机社会化服务和粮油生产技术指导服务,把科名村打造为乡村振兴创新服务中心、农机全程社会服务综合示范社、党建引领创新壮大集体经济的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