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全科的根扎在基层

——记“2022年暖心乡村医生之青年榜样”候选人胡啸
渝西都市报 2022年09月29日 凌泽英

胡啸奔走在出诊的路上。

  渝西都市报记者  凌泽英  文/图

  胡啸,全科医生,也是永川区何埂镇玉宝村村医,永川区优秀医师。作为新时代的医生,他把根扎在基层,让青春闪闪发光。目前,他正参加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开展的“2022年暖心乡村医生之青年榜样”评选。

  步入“全科”,深入“全科”

  胡啸1991年出生在渝北区洛碛镇,父亲是一名普通工人,特别喜欢看书,书房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书籍。胡啸从小对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情有独钟,他想长大当个心理学家。

  2010年的高考结束后,一个全新的专业出现在高校录取指南上: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全科方向。虽然不了解全科是什么,但新学科蕴藏着新机会,胡啸选择了全科。他想,自己对心理学的爱好可以助力医生职业。

  进校后,胡啸了解到,开设全科专业,就是为了把医疗资源的新鲜血液输送到基层。他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荣幸地成为首届全科医生培养对象,他想到祖国医卫事业最需要的地方去。

  2018年9月,作为首届“5+3”(5年临床医学全科学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定向培养的全科医生,胡啸来到了永川区何埂镇卫生院,主动与医院签署了5年合约,这比规定的时间多出两年,他决定把根扎在基层。

  扎根基层,情倾乡村

  规定报到上班时间为2018年9月,胡啸却在7月1日就去何埂镇卫生院报到,且增加两年合约服务期。提前两月、延后两年,这是胡啸扎根基层的决心和信心。

  以慢病管理为切入点,胡啸一边给村医举办知识讲座,一边为村民开展随访和健康教育,用画图、讲故事的方式让患者理解、配合。当患者的病情好转,当越来越多的患者得以康复,他心里的满足感油然而生。

  正当胡啸在镇上干得有声有色时,突然听到一个噩耗——玉宝村村医因病去世。玉宝村共19个村民小组,2736名村民,并且一半左右都是65岁以上的老人,有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没有医生,该怎么办?数夜的辗转难眠后,胡啸决定辞去何埂镇卫生院全科主任的职务,下到更基层——去玉宝村,当村医。

  来到村里才发现,这里才是真“全科”。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瘫痪病人的问题。由于就诊不方便,家属护理不到位,玉宝村的几位瘫痪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压疮,最严重的达到了Ⅳ度。对于轻度患者,他手把手指导家属护理,按时为患者翻身,购买气垫床,每天按摩肌肉、被动活动关节;对于重度患者,他则每天上门换药,协助家属护理。经过两个月的努力,压疮全部消失。一位长期卧床的老大爷,后来竟能坐上轮椅。大爷每次见到胡啸,都说自己有“福分”,能在家里享受医生的上门服务。

  针对村民颈肩腰腿痛的问题,胡啸引进了中频、艾灸等无创理疗方式,向村民讲解如何保养脊柱、关节。现在,村里疼痛的呻吟声减少了。

  胡啸利用中药穴位贴敷,让小朋友小病不打针不吃药。孩子们一看见胡啸,就笑着说:“贴药的叔叔又来了!”

  除了日常诊疗外,还有慢病随访、重点人群体检、疫苗催种、孕产妇随访、家庭医生签约等工作。一天忙碌下来,胡啸常常累得连晚饭都顾不上吃,回到卫生室倒头就睡。他终于体会到了基层全科的含义,那就是:所有人都得管、所有病都得治,全人群、全方位、全周期地为健康服务。

  爱屋及乌,振兴乡村

  去年10月的一天,胡啸骑电瓶车出诊途中不慎摔伤,小腿被钢管戳了一个洞。同事劝他住院治疗,但他放不下村卫生室工作,简单缝针处理后,重返村卫生室坚守。伤口深及肌腱,他痛得下不了床,妻子请假来照顾了一周。在村卫生室养伤的大半月,他仍然开着门,为村民宣传慢病防控知识,也为慢病患者及时补上药品。

  疫情期间,胡啸和团队带领村民共克时艰,筑牢防线,打赢防疫阻击战。

  “既然在乡村种下了全科的种子,我就不想停下脚步,就算需要用20年来浇灌它,我也愿意。”胡啸说,为了那些和父母一样慈祥的老人们、儿女一样可爱的孩子们,他愿意把全科的根,牢牢地扎在基层。

  近年来,胡啸和团队一起获得重庆爱国卫生知识竞赛二等奖,个人荣获永川优秀医师,代表全科医生在重庆市医疗卫生工作大会上交流发言……如今,他又着手规划村卫生室与养老院合作事宜,探索医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