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西都市报记者 凌泽英
“爱你的额度,一辈子。”近日,中小学还没开学,重庆某小学的老师、永川金坛湖星星家园“琨妈”王亚辉却忙碌了起来。她要陪自闭症儿子琨琨步行约1公里去永川区南大街街道代家店村苏草莓公交站坐507路公交车,在永川城区回龙苑站下车,再转乘118路车到观音山公园下车,然后步行到达乒乓球训练馆。她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增强儿子的独立能力,尽快融入社会。
“自闭症康复之路有多长?”记者问。
“我只希望比孩子多活一天。爱的额度,是一辈子。”琨妈表示。
康复训练初见效
自闭症患者被称为来自星星的孩子。他们不与人正常交流,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琨琨出生于2001年9月17日。琨妈王亚辉在学校上课,丈夫周先生在重庆某设计院工作。由于工作原因,4月龄时,夫妻俩将琨琨交给离家1公里的保姆全职托管,周末才接回家。
4岁时,夫妻俩将琨琨接回家时才发现,儿子“鹦鹉学舌”,骑童车也没学会,但他会唱歌,属典型的“唱的比说的好听”。发现问题后,琨妈带着孩子去某儿童医院,被诊断为“自闭症倾向”。读幼儿园时,家里专门请了小伙伴陪伴,但琨琨仍与环境格格不入。
7岁时,琨琨上小学了,半学期后家人发现琨琨仍然融入不了同龄人。琨琨妈妈爸爸便将琨琨送到河南少林寺,以昂贵的价格购买服务,希望琨琨通过武术训练开启心智。然而,不到半年就发现,琨琨所有社会功能(语言交流等)全部倒退,竟连以前会做的20以内加减法都不会做了。
“走了些弯路后,我们开始送琨琨去专门自闭症康复机构康复。”王亚辉说,在专门机构儿子恢复很快,9岁时参加福州的全国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获得了一枚金牌一枚铜牌。
2010年,琨妈小儿子出生了, 琨妈琨爸分了时间和精力在小儿身上。
为让琨琨融入社会,琨琨14岁时,琨妈琨爸选了专门机构走读、参加乒乓球训练和比赛。琨琨当时能独立换乘三次车到达康复机构。
康复过程遇难题
为了二娃,琨琨妈妈爸爸请了家庭老师,这导致琨琨青春期有了心事也不向父母诉说。
有一次家中的钱丢了,大人怀疑琨琨偷拿了钱,琨琨爸爸打了他,导致琨琨逆反心理更加严重。琨琨一度认为:“爸爸不喜欢我,打我……”
意识到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出了问题,琨琨妈妈爸爸将琨琨送到了另一家康复机构读书。“那时觉得琨琨的话特别多,反复重复相同的话。”
16岁时,琨琨在歌乐山一家养老院康复机构就业。老板会发少量工资给他,琨琨也体会到了人生的一些价值。但在一次国庆节走亲戚时,琨妈征求琨琨意见,他表示不去,叫父母带弟弟去就行。想到他基本能自理,琨琨妈妈爸爸也没在意。没想到,饭后回家竟发现琨琨有了自残行为。这以后,琨琨出现过六七次自残行为,琨琨妈妈爸爸甚至不敢将他接回家。
18岁那年,琨琨闹腾得最厉害,连续3年在老师家过春节。
“琨琨的自残行为让我濒临绝望,后来发现小儿也有自闭倾向,我甚至想带着孩子就这样离开这个世界,但转念一想,世界这么精彩,我们没理由放弃。”于是,琨妈陪伴着孩子坚持至今,两个孩子都有了明显进步。
共建家园伴成长
后来,琨妈认识了永川的一位老师姜某,因其大儿有自闭倾向,他们拥有了共同话题,且想给这群孩子组建一个家园。通过考察,定在代家店村的金坛湖山庄,这里交通方便,有果园、菜园、鱼塘,空气好、场地宽,适合“农疗”,是理想之地。
“我们自己淋了雨,更想给别人一把伞。不然将来我们百年之后,娃儿们该怎么办?”琨妈说。于是,她和姜某、刘某等3人共同发起,之后共8家人(重庆3家、永川5家)成立了金坛湖星星家园,并于2021年1月正式开园。
据了解,这里30余名自闭症患者来自云、贵、川、渝、山东等地,小的10岁,大的约28岁,他们饮食较有规律,不少患者症状得到改善。金坛湖星星家园还从外地请来了有5年教学经验的人当主管,聘请了两名有10余年经验的阿姨管理生活,请来了有经验的特教老师。
“我们主要按能力分班,分层次教学。”琨妈表示,未来还将适时开展能力评估,更好地“因人施教”。
如今,姜某的大儿子通过康复训练后,就读职业学校。家园中的“丁妈”也在训练孩子的独立出行能力。
“我们总想比孩子多活一天。”琨妈说,“爱你(孩子)的额度,是一辈子。”
采访后记:
在有自闭症孩子的家庭,父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闭症孩子。不管孩子成年与否、年老与否,父母都想自己至少比孩子多活1天。只有这样,孩子才会走得体面。“爱你的额度, 是一辈子 ”,不仅应该成为父母对自闭症孩子的承诺,更应该引起全社会对这类群体的关注。期待更多健康人携起手来,让这些来自星星的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