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纯农业镇如何实现产业振兴

渝西都市报 2022年04月15日 张敏

  □ 张  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产业兴,百业兴。纵观永川区农村现状,纯农业镇存有因产业环境有限、产业发展不足、从业人员不够等问题,制约着产业的发展。

  一是产业发展环境有限。产业的发展以气候、土地、水源、地理等自然环境以及政策法规、市场需求、经营模式等社会环境为基础。纯农业镇由于受限于产业环境的各种约束,多以种植业为主,产业发展类型比较单一。例如,宝峰镇地处永川城区饮水源上游,辖区内有临江河、龙溪河等长江支流流域,其产业发展需要综合考虑水环境综合治理、土地性质等因素,该镇党委、政府明确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产业,限制发展污染工业企业的发展思路。宝峰镇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平均海拔在300-500米,这些优渥的天然环境适合种植茶叶,目前茶叶总面积达到11000余亩,但是除了茶叶,该镇因受各种因素制约了发展,还没有其他响亮的高附加值产品的名片拿出来。

  二是产业规模发展不足。目前来看,纯农业镇多以农户自给自足的“散、小、乱”种植为主导,缺乏统一的规模化种植,产业规模小,导致其产业发展缓慢,效益低下;同时,由于深加工和多层增值能力不足,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低,产出的农产品多以未加工的原始产出为主,或自足或直接对外销售,其价值不高,市场影响力小;与此同时,因受农产品产季的影响,土地出现“空”置期,土地资源多有利用率不足,存在浪费的现象。

  三是从业人员水平不高。当前,由于农村绝大多数青壮年均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出现农业发展人力不够;与此同时,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比较匮乏,造成他们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普遍较低,农业生产仍然停留在粗浅、模糊的传统认识上;加之,随着产业发展的不断进步,越来越需要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经管、营销、电商、金融等人才,与乡村产业发展相契合的本土实用技术人才。职业人才的欠缺,也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从发展特色产业、调整产业模式、引进专业人才等方面进行思考,为纯农业镇发展产业振兴提供参考。

  一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虽然纯农业镇或因受气候、土地、水源等自然环境或政策法规、市场需求等产业环境的影响,产业发展类型相对单一,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该镇的某一类自然资源必然丰富,其产业发展则要在“特色”上下功夫。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资源禀赋优势,以镇域为范围,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制定好当地的乡村产业发展规划,系统全面剖析纯农业镇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等情况,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选准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兼顾发展“一村一品”,实现各村差异化发展;与此同时,要结合特色产业,紧紧依托纯农业镇的好气候、好风光、农产品、重点节假日等,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居民宿、康养基地等新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是与时俱进调整产业模式。积极探索农地“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形式,引导农户通过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格局;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培育种植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主”的原则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培训、统一供种、统一销售;成立土地流转管理专班,制订科学的土地流转价格体系,专门负责对土地流转的监督和管理,切实维护农户的合法权益;积极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将生产、加工、仓储、运输等聚集整合,推出深加工、精加工产品,不断提高产品价值,促进实现品牌化;从做大做强加工厂出发,推广合作和联合经营模式,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程度,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

  三是综合施策引进专业人才。要加快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大力开展对农户的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培训,为产业兴旺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培育适应现代农业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让乡土人才成长起来,涌现出更多更好的“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为产业兴旺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要贯彻落实好相关政策,特别是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的政策,引导更多青年人返乡下乡创业,给予他们资金、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吸引其扎根农村,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中坚力量。

  (作者系永川区宝峰镇党委副书记、镇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