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坎上的端午节

渝西都市报 2022年06月02日 谢子清

  ◎谢子清(潼南)

  在深深浅浅的日子里,端午节临近了。

  心里盘算着,该如何利用这难得的假期时间,好好休闲放松一下。平素是劳碌的,生活和工作都被拧紧了发条,对假日自然是再期待不过了。我甚至已计划着出去短途旅行。

  母亲在这个时候打来电话。先是絮叨地嘘寒问暖,真切地关心我的工作、生活、爱情,以及人情交往。之后,她话题一转,怯怯地询问道:“端午放假回来么?”

  我一时语塞,竟不知从何回答。只好推说工作繁忙,单位安排了值班,加之路途上耽搁的时间实在太久,这次恐怕就不回去了。

  “国庆节,要回来。”我宽慰母亲。“哦!”挂电话时,她不经意的一声叹息,写满了全部的失落。

  掐指一算,我竟然快有一年时间不曾回家了。

  自15岁出门远行、离家求学,大学毕业后漂泊在异地他乡的城市里,我和父母始终都是聚少离多的。我们之间的亲情,只能依靠一根电话线维系。

  逢年过节,是我们所共同企盼的。每到这个时候,我总会收拾行囊、怀揣思念,凭借舟车翻过高山、趟过河流,欣欣然回到大山里去,和父母相聚屋檐,把酒畅谈。

  故乡距离我工作的城市,整整一千里。久别重逢的亲情,如同发过酵,浓烈而甘醇。

  但就是这样团圆欢欣的日子,也是不多见的。一年当中,假期有限,我跟父母的相聚,只有那么奢侈的三四回。

  后来,“五一”长假取消,回乡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了。父母留在乡村,只有低矮、苍老的房屋陪伴他们。我常常想起寂寂无语的大山,飘飘摇摇的炊烟,偶尔的鸡鸣狗吠,想起年迈的父亲和母亲相互陪伴的情景,就有些心酸。

  通常,端午是要吃粽子的,如同中秋要吃月饼一样。如若不然,这节日便丢掉了气氛、丧失了欢愉。那天,我小心翼翼地问母亲:“端午节快到了,家里准备包粽子么?”“我们有什么节日呢?该吃什么就吃什么吧!”母亲回答得自然,自顾自笑了。

  这不是气话,是母亲的肺腑之言。因为我知道,我不回家,父母便没有了节日。

  在故乡,菖蒲是随处可见的,艾草也很廉价。我明白,被生活整日拴在土地里的父母,是没有闲心去拾掇这些东西回来挂在门上的。我不在家里,节日便不在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