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平
月光下浇灌花园的人
你竟夜的劳动使黑暗有了核心
花园:落到地面的云色
果树:吹号天使的臂膀
但硕大的泪滴在水渠中反光
月亮……正将终曲奏响
最后的劳动在“虚构”中沉湎
明天词语的花园将是悲风一片
热爱诗歌的人置身在火灾中
他失败的脸比余烬还要纯净
(陈超《终曲》)
倘若要我举出三名中国现代诗杰出评论家,陈超先生必居其一。20世纪90年代,他曾在《诗歌报月刊》开设诗歌批评专栏,发表了大量极具含金量的诗歌理论文章,对中国现代诗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学文章今天读来仍具有深刻的洞见和世界级的理论水准。陈超诗歌评论之著名产生了一个“负效应”,即不少人只知道他是著名的诗歌评论家而忽略了他事实上也是一个优秀的诗人。
对于诗人,语言与诗即命运。《终曲》选自诗人从300多首诗中严格选出的76首诗歌结成的诗集《热爱,是的》,写于1987年。《终曲》写得美而沉重。美,美在对自我使命的迎取;沉重,沉重于对自我命运的认识与承担。诗歌开篇即诗人的自我定位:“月光下浇灌花园的人”。这是关于诗人与写作的隐喻。月光营造了恍惚的氛围,同时它所暗示的静夜也充满了天籁。“你”显示诗人在与自己对话:持续一夜的写作这种“劳动”赋予了存在的“黑暗”以非凡的意义,此意义正是“人,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的意义。
诗歌第二节,诗人为“语言”和“诗”释义:“花园”是“词语的花园”,语言出自神秘的天启;“果树”暗示诗人写作的成果,应当成为集真善美于一身的天使所奏响的音乐。随即,诗歌的第三节,诗人在自我感动中也认识到,诗歌犹如月亮,它并非总是能“照亮”世界,“月光”带来的“音乐”可能正是“终曲”。
诗人与诗歌的命运会怎样?写作这种“劳动”所“虚构”的意义或许只属于诗人自己而已,世界的现实“(明天词语的花园将是悲风一片)”不会成为普遍的诗歌般美好的现实。尽管如此,诗人仍要写作,虽然“激情的火焰”或许会给诗人自身带来“灾难”,然而,诗人热爱自己的使命,他为自己迎来的“失败”使人的存在拥有了超越现实的意义,这也是诗歌与写作的意义。
《终曲》给我的启示是,诗人置身于“内在命运的悲怆”中就能直取存在的核心。“终曲”实际上是诗人鼓励自己勇敢地承担命运的“序曲”,令人感到的不是唏嘘,而是热情洋溢勇往直前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