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西都市报记者 涂 燕
1月3日一大早,永川区宝峰镇龙凤桥村报恩桥村民小组村民邹同文就到地里忙活。只见他手拿钉耙不断划拉稻草,忙着给今年的姜种加盖厚厚的保暖“棉被”。闲聊间,他掸了掸身上的土,兴奋地说:“今年增收是板上钉钉了。”
人勤地不闲。邹同文的姜种地面积只有1亩,但在他的努力下,还将房前屋后的闲置地开垦出来,种植了1亩脆藕、2亩空心菜。面积虽然不大,但看着家门口的“小庭院”变身“增收园”,邹同文的喜悦溢于言表。
邹同文是龙凤桥村发展庭院经济中生动实践的一个缩影。
产业是脱贫之基、致富之源,也是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效的重要依托。2022年12月,宝峰镇龙凤桥村正式启动庭院经济。距今虽仅过去一个月时间,但效果已初显。“曾经乱堆乱放、满地泥泞的庭院,如今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曾经苦于增收的村民,对生活更有奔头。”谈起村里近一个月的变化,宝峰镇龙凤桥村驻村第一书记罗云坦言。
在罗云的指引下,记者又走进杨家湾村民小组古德建的家。因养殖了20余只山羊、几十只鸡,古德建正在房前屋后张罗着。“我是庭院经济的获益者,在家门口发展产业经济,不用再奔波外地打工挣钱。在新的一年里,我自己也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争取扩大养殖规模,把日子越过越红火。”古德建笑着说。他脸上的喜悦就是对当下幸福生活的最好诠释。
宝峰镇龙凤桥村曾经是市级贫困村。2021年,该村实现了整村脱贫。为了防止龙凤桥村返贫,该村在大力发展村集体产业经济的同时,针对村里老弱劳力多、房前屋后空地多的特点,针对性地制定了发展“庭院经济”的方案。
龙凤桥村党总支和驻村工作队一起,根据本地农村家庭院落的特色禀赋,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引导和鼓励村民盘活自己家中房前屋后、家庭院落、闲置房屋、撂荒地、林地等闲置庭院资源,结合茶叶、肉鸽等特色主导产业布局、农户自身发展能力及发展意愿,组织群众因势利导发展起微果园、微菜园、微花园、微鱼塘等庭院经济,让房前屋后的方寸之地成为增收的好途径,为乡村振兴和美丽家园建设增添新活力。
罗云告诉记者,为调动村民们的积极性,村里对庭院经济项目将进行奖补,采取“先实施后补助”、一次性补助的方式进行奖励性补助,针对扶持项目按照农户类别实行差异化补助政策。如今,罗云已经收到50余户村民的奖补申请,预计今年全村发展庭院经济将达150万元以上,户均增收能够达1800元左右。
记者手记
村子美了,村民富了。庭院经济如今正成为龙凤桥村的一道靓丽风景。有看头,更有赚头。昔日杂乱无序的前庭后院在统一谋划下正在一步步发展成为“增收园”。庭院经济崛起的背后,印证了龙凤桥村村民们上下聚力、乘势而进。更为重要的是,在绿化、美化家园的同时,庭院经济为乡村振兴增强了基础,为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助力添彩,可谓是:“小产业”结出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