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西都市报记者 肖必胜/文 刘 灿/图
在永川高新区凤凰湖产业园内,一栋橘白相间的研发大楼前,新领先(重庆)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新领先重庆研究院)的招牌在阳光下格外醒目。作为北京新领先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布局西南的“棋子”,新领先重庆研究院——从北京南下的药企子公司,带着“是我,让中国新药技术和生产工艺与世界同步”的企业愿景,在永川这片生物医药产业的富集沃土上埋下了创新的种子。新领先重庆研究院于2022年9月28日正式开业,是一家面向全球提供药学临床前研究,专业从事复杂制剂、高端原辅料研发及创新药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是永川首个医药大健康企业。
之所以选择这里,新领先医药董事长陶新华先生看中的就是重庆作为成渝双城经济圈的重要地位,新领先在研发领域领先的医药研发能力,将能够助力重庆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选择重庆永川更是看到永川作为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桥头堡”城市,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永川又是知名的西部职教基地,人才基础雄厚,重庆文理学院还拥有国家级药物研究平台——创新靶向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这都为永川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记得刚落地时,园区里连配套的食堂都没有,我们的研发人员每天捧着盒饭在实验室讨论项目。”公司研究院院长刘静虹回忆起初创期的场景,目光透过办公室落地窗,落在远处正在扩建的中试生产基地上。彼时,谁也没想到,这家首批仅50余人的“外来户”,会在短短三年内成为永川区生物医药产业链上的关键一环。
技术突围:实验室里的 “硬核” 突破
走进新领先的研发中心,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全自动溶出仪等精密设备运转声此起彼伏。在口服制剂研发室,制剂研究员刘小宇正专注地观察着流化床微丸上药的过程。“我们开发的离心造粒、流化床微丸上药工艺,通过缓释+肠溶双释放释药技术,能让药物在胃肠道特定部位持续稳定并精准释放,这比传统制剂工艺提升了至少30%的稳定性。”她边操作边解释,手中的样品瓶里,米黄色的微丸正像细小的珍珠般滚动。
作为公司核心技术之一的“增溶技术平台”,已成功解决了10余个难溶性药物的制剂难题。刘静虹举例说:“一款原本溶解度不足0.1%的抗癌药物,通过我们的固体分散技术,溶出度提升到了95%以上,这意味着患者服药剂量可以减少一半,副作用大幅降低。”
知识产权方面,新领先重庆研究院已经申请22项专利,其中16项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现已授权2项发明专利和4项实用新型专利。其中,“一种口溶膜制剂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对应的中试生产线,正在进行最后调试。“这种超薄的膜剂放入口中即化,特别适合吞咽困难的老人和儿童,目前国内仅有少数企业掌握该技术。”刘静虹的语气中透着自豪。
生态构建: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创新”
2023年3月,一场特殊的签约仪式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会议室举行。新领先研发团队与医院临床专家围坐在长桌前,共同签署《创新药临床研究合作协议》,设立“新领先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联合研究中心”。“以往药企研发和临床应用存在‘断层’,现在我们直接把临床需求纳入研发流程。”该院科研部负责人翻开合作方案,里面详细列着10个即将启动的联合研究项目。
在人才培养层面,新领先与重庆大学药学院共建的研究生实训基地,已迎来三批实习生。每周二下午,公司会议室都会变成“课堂”,研发骨干轮流为学生们授课。
生物医药科技创新是构建“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的重要方向,也是构建成渝双城生物医药产业链集群的重要战略目标,新领先重庆研究院联合重庆文理学院药学院/创新靶向药物国际研究院、达硕生物工程(重庆)有限公司共同建设重庆市改良型新药概念验证中心,目标是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生物医药科技创新中心,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问题。
永川区科技局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全爽见证了新领先成长的每一步:从申请高新技术企业到搭建高端制剂平台,都全程协助对接政策。在她的办公桌上,一份《永川区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图谱》清晰标注着新领先的位置——作为“研发中枢”,其周围环绕着高校、医院、物流企业等配套节点。不仅如此,区科技局还为新领先配强科技特派员,协助企业解决科技攻关一揽子问题。
未来图景:从“预期”到“实景”的跨越
按照预期规划,到2025年底,新领先将有6个药品批文通过 MAH 模式落户永川,预计带动上下游产值超3亿元。
截至目前,新领先重庆研究院已获得生产批件2个(莫匹罗星软膏、地夸磷索钠滴眼液),改良新药临床批件13个,完成7个项目申报生产……这些数字背后,是一支平均年龄32岁的研发团队日夜攻坚的身影。“上周我们刚完成一个抗抑郁新药的Ⅰ期临床,受试者反馈良好。”刘静虹翻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实验数据,“下个月,我们将启动与西南大学合作的细胞治疗项目,这可能是未来的新增长点。”而在刘静虹的办公桌上,一份《2025 年创新规划》已起草完毕,首页赫然写着:“让每一个创新分子,都能找到落地的土壤。”
全爽表示,新领先扎根永川的三年,彰显了民营经济“毛细血管”力量,是民营科技企业在地方产业生态中扎根生长的缩影。从实验室里的技术突破,到产学研用的生态构建,新领先的发展路径表明:在政策扶持与市场活力的双重驱动下,民营企业不仅能成为创新链的“主角”,更能成为区域产业升级的“毛细血管”,为高质量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