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3日 星期四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璐:负笈求学千万里 立身报国担使命
从早到晚,李璐都“泡”在实验室里做科研。(受访者供图)

  渝西都市报记者  徐 灵

  在重庆文理学院新材料技术研究院,经常看见一个手拿实验器材,穿行于实验室的背影。寒来暑往,从早到晚,他都“泡”在实验室里,沉醉于科研之中。

  他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软材料实验室的博士后,2015年,受重庆文理学院新材料技术研究创始人涂铭旌院士“大爱无疆,科教报国”的精神感召,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到重庆工作。

  他就是重庆文理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新材料技术研究院院长李璐,重庆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重庆市“百人计划”,先后两次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重庆市十佳科技青年奖、重庆市杰出青年基金,带领所在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带领团队为智能制造和新材料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成归国圆梦路

  2009年,李璐以联合培养博士生的身份赴美求学,入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软材料实验室;3年后,他进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后岗位,开启他的科研人生。在校期间,100余篇研究论文在国际顶级刊物发表,成功授权近百项各类发明专利,研究成果获得美国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多位世界著名专家的好评,这就是他赴美求学交出的优异答卷。

  2015年,拥有众多显著科研成果的他顺利结束博士后研究,被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发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所振奋,毅然决定回国实现久藏于心的创新创业梦。期间,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众多高校向他抛来橄榄枝,但令所有人意外的是,他选择了重庆、选择了永川。

  当问及为何作此选择,李璐说:“重庆是西部创新中心、内陆开放高地,永川有着良好的创新创业基础,更是人才集聚的高地,这是我理想的发展环境。”特别是与重庆文理学院领导和涂铭旌院士的一通电话后,更是让他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李璐回国后,永川区委、区政府和重庆文理学院高度重视,先后提供了4000余万元的研究经费,5000余平方米的科研实验平台,6000余平方米的成果转化及产业孵化基地,在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一系列服务更是体现了永川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诚意,让李璐下定决心一定要在科研道路上干出一番成就。

  就这样,李璐携带妻女从美国来到永川,安下家,沉下心,扎根重庆文理学院开始了创新创业新征程。

  创新为魂科研路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柔性触摸屏的需求愈发强烈,将银金属纳米化及图像化研制出导电薄膜触摸屏一直是新材料领域难啃的“硬骨头”,李璐的加入无疑推动了该项研究加速推进。

  科研的路有多艰辛,只有李璐和他的团队知道,上千个配方试剂瓶仅仅是几天的研究成果,经过不分昼夜的攻关克难,2015年,李璐作为研究团队的主要负责人,取得了纳米银线柔性触摸屏关键技术突破,研制出具有透光率高、导电好、成本低等优势的新一代导电薄膜柔性触摸屏。团队通过印刷的方式实现大尺寸,柔性任意弯折的触控体验,甚至可拉伸自主修复的独特性能,从金属浆料到设备设计,再到终端产品工艺等多个环节都有自主的2项国际专利和35项国家发明专利进行保护,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未来的柔性可穿戴式设备提供了更多选择。

  这一突破性科研成果打破了国外对触摸屏核心材料和技术的垄断,吸引了新华网、人民网、《香港文汇报》、《重庆日报》等近百家媒体报道和转载,得到社会和相关行业企业的高度认可。

  在随后的一年里,李璐继续带领团队完成了从5寸到65寸触控样机的试制,并顺利通过国际大厂测试,预测成本降低50%以上;实现柔性透明导电薄膜的规模化印刷宽幅600毫米(年产能为100万平米,产值1.5亿元)和柔性触摸屏的应用,并成功装配在手机和平板电脑等产品上,成为全球领先运用纳米银线制作出110寸以上柔性触摸屏的团队,实现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飞跃。

  创业实干转化路

  2016年,李璐的团队设计完成宽幅600毫米的卷对卷柔性薄膜精密涂布系统,建成银纳米线材料—薄膜—器件的中试线,并开始中试生产,但离成果商业化、产业化仍有不小距离。“如何实现科技成果顺利有效转化”便成为李璐深入思考的问题。

  新材料技术研究院作为高校科研机构,要实现科技成果产品化、商品化、示范产业化、规模效益化难度不可谓不大。在永川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与关怀下,李璐开始探索“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成果转化之路。

  大尺寸柔性触控项目获首届全国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第一名;柔性触控创新团队荣获第五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电子信息行业第三名;“柔性触控显示项目”在第七届中意创新合作周中被评“最受欢迎项目”……这就是李璐带领团队走出永川、走出重庆、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缩影。随之而来的,便是众多投资商的兴趣与关注,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市场对接提供了有利契机。

  2017年,重庆文理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团队凭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的信息及资源,核心成员长期奔走于珠三角和长三角一带,带着项目,带着技术,展开合作引入资金,实现了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与此同时,李璐深知,国家强盛需要人才,特别是智能制造领域更需要卓越工程师的贡献和力量。李璐作为学院主要负责人,从学生入校抓起,从思想入手,从专业着眼,从产业着手,注重培养一批具有“四大工程能力”的优秀材料工程师,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基础学科前沿,组织学生走进实验室、团队、平台、学科,发挥国家国际合作基地等科研平台和国内外协同高校资源优势,40%的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提升了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牵头与龙头企业上下游产业链上的数十家配套企业成立产业联盟,通过“双进”机制与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和行业精英,60%的学生参与到企业工程实践中,提升了工程实践能力和设计研发能力,更是推动了重庆首个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培训基地在学院落地生根。截至目前,已有1000余名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材料工程师从学院走出去,全国13个省市的100多家企业从中受益。

  路漫漫其修远兮,成果转化之路、创新创业之路绝非坦途,亦不能毕其功于一役。“男儿千年志,吾生未有涯”,李璐表示,永川这些年持续营造了良好的“近悦远来”人才生态,让他安心扎根永川,投身更广阔的科研天地,“做最好的自己,遇到最美的永川”,李璐壮志满怀,干劲十足,对未来、对永川充满了信心。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大重庆
   第03版:新永川
   第04版:新永川
   第05版:新永川
   第06版:思想苑
   第07版:特别报道
   第08版:看渝西
   第09版:都市汇
   第10版:双城记
   第11版:香海棠
   第12版:广角镜
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字安全产业人才基地在永揭牌
李璐:负笈求学千万里 立身报国担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