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西都市报记者 张玲 文/图
有这样一群教师,不仅关注青海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还操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心理健康,让青海学生在永川也如在家般的温暖……
有这样一群教师,他们的工作时间是“5+2”“白+黒”,根据青海学生的需要,随时出现在教室、寝室、食堂……
有这样一群教师,他们因材施教,敢于创新,通过研究青海高考、开展联合教研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努力为青海学子插上成功的翅膀……
他们,就是重庆文理学院附属中学校青海民族班的教师们。近日,记者走进重庆文理学院附属中学校青海民族班,去聆听教师们与青海海北学生的温情故事。
执着与坚持:“全天候”温暖陪伴
5月5日下午,记者走进重庆文理学院附属中学校,只见青海民族班高一(17)班正在上班会课,班主任教师彭富勇将自费购买的水果、零食分给班上的学生,和学生们一起畅谈人生,引导学生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彭富勇是学校骨干教师,已有30多年教龄,自2016年担任青海民族班教师以来,他连续5年担任班主任。为了给青海学生更多温暖,他放弃了双休、节假日,全时段、全方位陪伴学生。每到周末、节假日,他就带着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组织学生烤烧烤、包饺子、煮小面,和同学们一起过生日、逛公园,陪着孩子们到红岩村、邓小平故居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青海民族班老师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陪伴时间长,特别是节假日,我们一定是陪着孩子们一起过的。自2019年开始担任青海民族班班主任以来,我不仅没有陪家人单独过个节,还经常分批次组织学生到自己家吃饭。我可以自豪的说,5年来,我教的每一个学生都到过我家,尝过我的厨艺。”彭富勇自豪地说,正是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他与学生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他做胆结石手术时,可爱的孩子们还自发给他写小卡片,太令人感动!
平凡之中见伟大!从某种意义上说,青海民族班教师有时胜似父母。也正因为彭富勇数年如一日的关爱学生,把学生喜怒哀乐记挂在心,一次次用行动呵护学生成长,他也得到青海省的领导、学生家长和同学们的高度赞扬。今年1月,彭富勇还被中共海北州委、海北州人民政府评为优秀班主任。
责任与担当:发掘每个孩子的潜能
“宋老师,我太笨了,无论怎么努力成绩都提不上去!”“孩子,学习需要日积月累,只要肯努力我们总会有收获。”一直以来,青海民族班高三(17)班班主任教师宋代平总是这样鼓励着学生。
宋代平说,这些十多岁的孩子不远千里来到永川,其目的就是接受更好的教育。在平时的工作中,她除了关心照顾学生的生活以外,还尽可能地挖掘每个学生蕴藏的发展潜能,根据学生的性格,用批改作业、写留言等方式加以鼓励,让学生增加信心、看到希望。
在宋代平的班里,曾有一个成绩不理想、爱调皮捣蛋、不愿参加活动、性格自卑的男同学。一次学校将举办运动会,其他学生都踊跃报名,但他却没有报一个项目。宋代平告诉他:“每名同学至少报一项,我也帮你报起哦!” 这个同学却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说:“你想报就报,随便你怎么报。”为了给他报好参赛项目,宋代平不仅咨询体育委员的意见,还与部分同学探讨了他的特长,最终给他报了单项三级跳远、集体项目篮球。随后的日子里,宋代平总是找着各种理由,与他聊天,鼓励他积极练习。在校运动会上,这个同学单项三级跳获全校第二名,参加的集体篮球赛获全校第一名。此后,他便爱上了篮球运动。有一次,他在打篮球时腿被摔骨折,因为疫情原因家长无法前来照顾,宋代平就担起了家长的责任,组织学生轮流照顾他。一有空,她还炖鸡汤、羊肉汤、牛骨汤等,换着花样给学生补身体,帮他申请大病补助。老师的真诚以待感动了他,他悄悄地把耳环取了,染的黄发变黑了,上课认真了……
在谈起自己的带班秘诀时,宋代平笑着说:“除了挖掘每个孩子的潜力以外,我还和孩子打成一片,带孩子们走出校门、走进自己家,多和孩子聊天,增进师生情感。”在每一次外出活动中,宋代平老师都发动自己的家人参加班级活动,每次活动的画面就像一个多口之家的大家庭其乐融融,非常温馨。
爱心与奉献:成就成长梦想
作为青年教师的魏盼盼,是青海民族班的第一届教师。一直以来,她把学校当成了家,用爱与奉献成就学生。课堂之上,她是学生的良师;课堂之下,她是学生的益友——她是学生的一面镜子,用心倾听学生的声音,用真诚让学生表达自己隐藏的感受。她不断创新教学方式,用心贴心的交流帮助学生解决成长学习路上的所有“疑难杂症”,成为学生们追随的偶像。她对学生的爱,让学生看到了教师这个职业的无限可能。
一直以来,重庆文理学院附属中学校选派了一大批业务能力突出、学习能力强的骨干教师负责青海民族班的教学工作,注重对教师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学生辅导、教学研究的检查。青海民族班的教师接受学校教务处和青海民族班管理处的双重管理。教师们也针对本班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倡导“分层教学、分类推进”教学原则。针对部分学生基础学科薄弱等问题,教师们从学习、生活、心理疏导等方面进行“面对面、一对一”辅导,周末还经常给学生“开小灶”。
在重庆文理学院附属中学校,像彭富勇、宋代平、魏盼盼这样的老师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在平凡岗位上做着自己眼中的平凡小事,像阳光般温暖着这群来自青海的学生。在他们的默默付出下,重庆文理学院附属中学校青海民族班已培养毕业生446人,其中186人考入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青海大学等知名学府。
重庆文理学院附属中学校党委书记徐洪荣表示,正是在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重庆文理学院附属中学校青海民族班探索出全方位服务的管理标准、寓于教学管理全过程的管理方法与“和美课堂”五环节的教学模式,培养了一批又一优秀学生。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凝心聚力,昂扬斗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朝着打造民族特色、发展艺体特长,实现“教师成就、学生成长、学校成功”的发展目标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