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30日 星期二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看,我们村的年轻人(上)
刘翠正在直播带货。
张承龙在田里插秧。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作出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离不开广大有知识、有情怀、有活力的青年人才。他们,以青春之力投身乡村振兴。在广袤的农村,他们是乡村新农人、是乡村CEO、是乡村巧匠人、是乡村主理人……他们,是“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刘翠:让“永川水花”走得更远

  渝西都市报记者 肖必胜 文/图

  “自从开始直播带货,‘永川水花’已经长出‘翅膀’,‘飞’出中国,‘飞’向世界,成为永川新的国际化农特品牌。”4月23日,正在直播带货的刘翠告诉记者。

  刘翠是“永川水花”第三代传人、双竹渔业协会党支部书记,她从父辈手中接过传承发展“永川水花”的大旗,通过电商赋能,让“永川水花”走得更远。

  据了解,“永川水花”养鱼历史起源于1971年,经过50余年发展,2012年成功注册“永川水花”地理标志品牌,掌握了“家鱼一年三繁”技术。三代养鱼人的努力,线上线下产销两旺,畅销国内20余省市,并远销至中亚和东南亚地区,成为卫星湖街道大竹溪村村民增收致富的一大支柱产业。

  在过去,“永川水花”采用传统销售模式,销售区域仅限于西南地区。2004年,刘翠的父亲刘文俊开始在网上销售“水花”,成为网销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刘翠从小在鱼塘边长大,耳濡目染,浓浓的养鱼情结植根于心中。2012年,刘翠正式从父亲刘文俊手中接过“衣钵”,并成立了永川区丰祥渔业有限公司,全面开启了“永川水花”线上销售模式。刘翠先后注册了淘宝、抖音、快手等网销店铺,

  “直播带货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刘翠说,最开始,快递公司不收“永川水花”,在她的软磨硬泡之下,终于答应了她的请求。每天早出晚归,只要能送出一车货,她就很满足了。头几年,因为知名度不高,网上销量并不大,但刘翠从未放弃,不断优化网店服务,研究网络销售技巧,想方设法提升“永川水花”的网上知名度。从2018年开始,“永川水花”网上订单量突飞猛进,各个快递企业见势也纷纷扎堆到“永川水花”基地,设起了站点,“永川水花”可直发全国各地。

  刘翠通过辛勤付出,“永川水花”每年在网上销售额稳定在200—300万元,助推了“永川水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以前渔场卖鱼苗有淡旺季之分,自从入驻了电商平台,现在一年四季都有订单,一年四季都是旺季。”刘翠说。

  在刘翠的带领下,“永川水花”渔业协会从事电商直播销售的会员企业越来越多,她也毫不保留地向新进网络销售的会员传授电商带货经验技巧。目前,在卫星湖街道大竹溪村,从事“永川水花”电商直播的会员企业已增至45家,共注册电商网店87个,每年销售收入在1700万元以上,占总体销售收入的55%,略高于传统销售模式,已经成为“永川水花”产业发展的稳定器。

  刘翠作为“永川水花”渔业协会党支部书记,处处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仅将电商直播带货做得风生水起,她还带领广大会员开展水花鱼苗养殖技术创新开发应用。2018年、2019年,承担永川区水产疫病监测及防控项目任务,在《科学养鱼》杂志2021年第7期发表论文《一例爆发性给予溃疡病的诊治》,并获得“永川区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优秀科技学术论文”三等奖。

  谈到“永川水花”产业未来发展时,刘翠表示,将继续走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道路,依托电商,做实传统销售,坚持“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让“永川水花”走得更远。

  张承龙:满身是泥  满眼是光

  渝西都市报记者 陈欣薇 文/图

  4月26日,雨后初晴。在满是泥泞的田埂上,裤腿沾满泥巴,皮肤晒得黝黑的种粮大户张承龙,正和村民一起运送最后一批秧苗,准备开始当天的插秧工作。

  “加油干,还剩最后一两处田还没插秧了。”说完,张承龙便甩掉脚上的拖鞋,戴上一顶草帽,轻轻一跃来到田里,躬身弯腰利索地操作着手扶式插秧机,将一株株嫩绿的秧苗整齐地插入田里。

  这是张承龙种植水稻的第8个年头。2015年,张承龙辞掉了在房地产行工作,选择回乡和父亲一起种植藕。又过了一年,张承龙便开始探索种植水稻。今年33岁的他,目前承包了1000亩左右的稻田,已经成了村里赫赫有名的种粮大户。

  农村生、农村长,张承龙从小便和农业打上了交道,“我们农村娃儿几岁的时候就会帮着家里收谷子。”一边说,张承龙一边哈哈大笑。为什么会选择回乡?他的回答是,因为在农村有很大的发展机会。虽然种田苦,但张承龙很看好农业的广阔前景,从小接触农活的他,让他对粮食有着特殊的情感,认准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创业艰苦,但年轻的张承龙有的是干劲。

  大学专业与农业毫不相关的他,面对种粮的困难,也丝毫不畏惧。白天干农活,晚上恶补农业知识,学习最新的种植技术,这是张承龙创业初期的日常。此外,张承龙还会参加专门的种植培训,不断学习新技术,让自己从“会种地”到“慧种地”。张承龙说:“不会的学就是了,每天每年都会有不一样的挑战,重要的是坚持。”

  旋耕机平田、插秧机插秧、无人机施肥……张承龙走上了机械化农业的发展道路。从一半是荒田到全是高标准农田,从人工种植到10多台机械化农机设备、2台无人机设施,8年的努力让张承龙的水稻种植规模越来越大,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

  带着村民干,带着村民富。2017年6月,张承龙在村里成立了农机服务合作社,带着周边农户一起,增收致富。“我们合作社的农机手都是周边的农户,目前有30多人。”张承龙表示,合作社主要是提供各种农机服务,每人每年能有四五万元的收益。

  当谈起张承龙时,正在田里工作的村民们都纷纷竖起大拇指,夸赞起了这名年轻人,能吃苦,能干活。村民刘朝开说:“张承龙很能干,人也很好,经常忙完田里的活路后,开车带上我们去镇上,请我们吃饭,是个很不错的年轻人。”他表示,自从跟着张承龙一起做活路后,钱袋子都“鼓”起来了,农忙时每个月至少能有两三千块钱的收入。

  广袤田野上,年轻人大有可为。作为“90后”新农人,张承龙将青春和汗水洒在了家乡的田野泥土上。“农业的发展永远不会过时,我也会一直专注于种植,不断精进技术,带动乡亲共同致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站在田埂上,看着一排排富有生机的秧苗,张承龙坚定的眼神中闪烁着光芒。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新重庆
   第03版:新永川
   第04版:新永川
   第05版:特别报道
   第06版:新永川
   第07版:看渝西
   第08版:公益
   第09版:都市汇
   第10版:双城记
   第11版:香海棠
   第12版:广角镜
看,我们村的年轻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