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融媒记者 罗 尹 徐艳梅 王 斌 文/图
收虾咯!
2月21日上午,隆昌市石燕桥镇三合村,晨雾未散,稻虾田已是一派繁忙景象:虾农们穿着防水裤,弯腰在稻虾田中收网捕虾,17米长的大地笼里挤满了活力十足的小龙虾,它们互相交叠着,挥舞着钳子,发出“咔咔”的轻响……
“可以!可以!品相还不错,达到了预期!”三合村稻虾业主蓝云霞蹲在田边,像捡着宝贝似的,拿起一只龙虾凑到眼前,又用手指按压龙虾腹部。“腹部饱满紧实的小龙虾,通常肉质也会更加鲜美。”蓝云霞对今年的第一次收网结果非常满意。
抢先上市
巧打时间差能卖好价钱
初春,三合村的一汪汪水田里,倒映着岸边抢先盛开的油菜花,水面漂浮着的青苔和凌乱的稻桩,还残留着冬天的萧瑟。
春来万物生,田里龙虾肥。平静的水面之下,已是热闹非凡。三合村的虾苗经过一个冬季的蛰伏,已长成成品虾,“抢鲜”上市的时机成熟。
“去年受高温影响,11月份才投虾苗,近期又受低温影响,收虾晚了几天,但影响不大,依然能够卖个好价钱!”蓝云霞说,由于平均气温高、积温高,包括隆昌在内的川南地区是全国小龙虾最早上市的产区,抓住早春龙虾错峰上市的窗口期,对发展稻虾产业至关重要。
“看这个虾多大!”起虾现场,两名虾农在水田深处工作。收笼,倒虾,走向另一个虾笼……他们的动作一气呵成。没一会,几只桶就装得满满当当。虾农随即上岸,一边展示成果一边介绍,“这是我们今年的第一批小龙虾,产量不错,预计亩产两三百斤!”
活蹦乱跳的小龙虾一出水面便被运到仓库。虾农们将其倒入选虾台,再根据个头大小进行分选。技术人员马大江告诉记者,成品虾分为大虾和中虾,中虾在25克到30克之间,大虾在30克以上。分选好的成品虾将被送往集散中心交易,远销江浙沪等地。
“前几天大虾卖到了60元一斤,今天可能卖50多元一斤,中虾价格每斤30多元,时高时低。”蓝云霞说,小龙虾的价格受市场波动影响,每日价格不同。总体来说,因错峰抢先上市,效益十分可观。
引水入村
三合村稻虾喝上“外省水”
和三合村的许多人一样,蓝云霞每天多次“跨省出行”是常态。作为重庆荣昌人,他在三合村发展稻虾产业的缘分始于2024年。
稻渔综合种养,是内荣农高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的核心产业之一。也正因为此,作为四川省面积最大的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隆昌市的许多镇(街道)都在发展稻虾产业。可是,三合村却在发展稻虾产业中遇到了瓶颈。
“只有这么大点。”石燕桥镇副镇长张胜友用指节比划着。他说,前几年,三合村的稻虾产业主要由村集体打理,但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缺技术和经验,精力也跟不上,收起来的早虾品质不好,失去了优势,大家越来越没信心了!”
基于此,三合村找到了田挨田、土挨土的重庆市荣昌区安富街道普陀村想办法。
去年3月,作为重庆市荣昌区渝粟盛仓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蓝云霞第一次来三合村考察,就发现了制约稻虾产业的主要问题——缺水。
三合村位于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市和重庆市荣昌区两地交界处,一旦遇到旱情,农业生产将受到严重影响。引水灌溉是抗旱保收的最好办法,但水从哪里来?三合村村民犯了难。
“取水最便捷、成本最低的方式是,铺设管道,从重庆荣昌区的母亲河——濑溪河引水。”蓝云霞说。
濑溪河是长江支流沱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重庆市大足区,流经重庆市大足区、荣昌区后,在泸州市泸县方洞镇入四川境,在龙马潭区胡市镇汇入沱江。
“三合村要用水,得先经过普陀村。”时任三合村党委书记王东介绍,跨村饮水都有难度,更别说跨地区、跨省份了,之前双方一直谈不拢。好在,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扎实推进,毗邻地区的干部们走田埂、跨渠沟,又一起积极商量用水的事。
“新修一条渠,从山前的濑溪河引水,增补库存。”“田垄下再留个口,让水顺势流,不用另占地。”双方多次协商,你一言,我一语,用水渐渐有了谱。
“修了5公里的农排管道把濑溪河的水引到了三合村。”蓝云霞说,水的问题解决后,他又组织人平整了水田、拓宽了道路。至此,三合村稻虾产业打开了“任督二脉”。
目前,蓝云霞在三合村发展了500亩稻虾产业,算上此前在普陀村的500亩,已累计在“双昌”农业合作示范园发展了1000亩稻虾产业。
“没看错,有信心!”在三合村的第一次收获,让蓝云霞尝到了“甜头”,也看到希望。
收虾还未结束,电话铃声响起,蓝云霞接电话后便匆匆离开。事后,他告诉记者,镇里邀请他去考察了一块约300亩的土地,询问他有没有在三合村发展粮油产业的意向。
“这事儿可以干!就发展高粱、油菜产业嘛!”虽然还未正式签约,蓝云霞心里已经做了决定,对三合村有了更高的期待。
据《内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