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06日 星期四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看一颗青菜头的“交接棒”
——铜梁区订单农业推动乡村振兴小记
  村民将青菜头装袋搬上车。

  铜梁报记者 陆雨秋 韦寓及

  在铜梁区太平镇垣楼村,近千亩冬闲田里都栽种了青菜头。丁强是村里的种植大户,仅他一户便承包了800余亩地,现下还有一部分青菜头没有采收。雨水节气后,市场上的青菜头收购价格逐渐下滑,但丁强却并不为此发愁,这是为何?

  从农田到收储中心,青菜头“保收”让农民“增收”

  从蛇年春节前到2月24日,丁强已经采收了1000吨左右的青菜头。其中,大部分运往太平镇团碾村为农服务站,还有部分青菜头因服务站里的窖池装满了,直接运往涪陵榨菜集团。

  据了解,自2021年起,铜梁区供销联社与涪陵榨菜集团达成合作,在周边地区开展订单青菜头种植及收储初加工项目,并将团碾村为农服务站打造成渝西青菜头收购储存中心。供销联社以订单农业的方式,引导周边有条件的村集体和农户利用冬闲田种植青菜头,收成后以保底价进行集中收购。

  2024年是丁强从事农业生产的第4个年头。趁着高标准农田改造的契机,他在太平镇党委、政府的引导和帮助下种起了青菜头。“青菜头一般8月中下旬育苗,10月初移栽,能够充分利用水稻收割后的冬闲田进行轮作种植。”丁强说,有了铜梁区供销联社的保价收购,青菜头不愁销路,能够稳定实现一年两季收入。

  如今,搭上青菜头增收“便车”的村民越来越多。铜梁区已在少云、双山、高楼等镇的46个村推广青菜头订单农业,种植面积从最初的3000亩发展到现在的11000余亩。除种植售卖外,也带动了更多村民的季节性务工增收。

  “50斤一袋,一袋4块钱,算下来一天大约能收入100块钱。”菜田里,村民汪嬢嬢和她的姐妹们利索地将青菜头收进口袋。

  蛇年春节前后,铜梁多地都在采收青菜头,汪嬢嬢和姐妹们也跟着忙开了。从太平镇到土桥镇,哪里需要人手,她们就赶去顶上。“最忙的时候,连片的地里有五六十人,五颜六色的口袋铺在田里像开了花一样闹热。”汪嬢嬢说。

  从窖池到生产工厂,“土疙瘩”初加工变“金疙瘩”

  同样热闹的,还有位于太平镇团碾村的青菜头收购储存中心,雨水节气前的一个星期,来来往往的运输车辆络绎不绝。这里除收购铜梁各镇街的青菜头外,还接收潼南、永川、大足等邻近区县,以及四川武胜、广安等地的青菜头。

  以青菜头为主要原料的涪陵榨菜,是我国榨菜的代表性产品,也是重庆的一张农业“名片”。从地里的“土疙瘩”化身为老百姓餐桌上的“爽口菜”,青菜头需要经过多道工艺,才能使其质地嫩脆、滋味鲜美。

  其中,初加工环节主要包括窖池腌制和看筋两个步骤。涪陵榨菜集团技术指导人员陈安富介绍,他们将根据企业的产品结构安排和工艺标准规范,在铜梁收购储存中心直接对青菜头进行“两腌两清两榨”初加工,然后再送往涪陵进一步加工。

  经过初加工的青菜头不仅保存时间更长,销售价格也明显提升。在区、镇的大力支持下,太平镇供销合作社组织搭建起榨菜初加工工厂,延长产业链,让青菜头的生产效益翻番。

  日前,在位于铜梁区太平镇团碾村的青菜头收购储存中心,装满青菜头的窖池已全部被密封起来。几名工作人员正往密封层上覆盖沙土,进一步隔绝空气,保障窖池内的腌制顺利进行。等到四五月份,这些青菜头将被逐渐起出,进入看筋环节。

  “我们已经和团碾村、坪漆村等村集体达成合作,每天将有七八十名村民务工,对青菜头进行看筋加工,进一步增加集体和村民经济收入。”太平镇供销合作社负责人汪林说。

  “从农民手中到平台收储,从窖池腌制到生产工厂……一颗颗普通的青菜头正成为铜梁区乡村振兴的重要‘接力棒’。”铜梁区供销联社相关负责人说,这颗小小的青菜头承载着农户的希望,正成为连接农户、企业与市场的桥梁,为乡村振兴的画卷再添一抹鲜活元素。  据《铜梁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新重庆
   第03版:新永川
   第04版:新永川
   第05版:新永川
   第06版:新永川
   第07版:看渝西
   第08版:看渝西
   第09版:都市汇
   第10版:双城记
   第11版:香海棠
   第12版:公益
看一颗青菜头的“交接棒”
潼南:“翡翠白菜”迎丰收 群众增收笑开颜
趁晴好,翻地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