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茶旅节,如何让“流量”变“留量”?

  早 言

  这个四月,万物勃发,第十一届重庆永川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如约而至,永川向全国各地发出“邀请函”。当茶山竹海的绿意与永川秀芽的醇香在游客的朋友圈定格,如何让节庆的短期“流量”转化为乡村振兴的长效“留量”,这需要跳出“节庆经济”的短期思维,以产业生态重构、文化基因激活和服务品质升级为支点,撬动茶旅融合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产业生态闭环,让茶山变“金山”。永川坐拥超10万亩茶园、“永川秀芽”中国名茶品牌及茶山竹海国家森林公园等稀缺资源,为产业生态构建奠定坚实基础。如何用一片叶子带活一方经济?须以茶为基,构建“农业+文旅+商业”的多元融合生态:一方面,延伸产业链条,如借鉴松溉古镇“宋式生活美学”模式,开发茶山竹海沉浸式剧本游、非遗制茶工坊,推动游客从“拍照打卡”向“深度体验”转变;另一方面,打造四季消费场景,将春季采茶节拓展为“春采茶、夏纳凉、秋品茗、冬赏雪”的全年运营体系,搭配常态化茶酒品鉴会、茶膳美食节等活动,形成“可游、可学、可购、可回味”的消费闭环。

  激活文化基因,让茶香沁“心田”。茶文化是茶旅产业的灵魂,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纽带。但让文化“火”下去,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展览展示,而要实现文化元素与消费场景的深度融合。一方面,要深耕在地文化的“独特性”。可借鉴安徽潜山“斗茶大赛+直播”模式,通过短视频讲述制茶匠人故事,开发“非遗体验包”,让游客在亲手制茶中感受文化温度。

  (下转4版)  (上接3版)

  松溉古镇的茶马帮情景剧,若能常态化演出并融入游客互动,或可打造“行走的茶史”文化IP。另一方面,要注入现代消费的“时尚感”。打造茶文化主题民宿、茶空间美学馆,开发“茶盲盒”“茶剧本杀”等年轻化产品,让古老的茶文化通过年轻化表达触达更多群体。

  升级服务品质,让游客成“常客”。流量变现的关键,在于将“头回客”转化为“回头客”。这要求硬件与软件双管齐下:硬件层面,完善茶山步道、观景平台、智慧停车等基础设施,避免“网红景点”沦为“一次性打卡地”;软件层面,培育专业化服务队伍,通过茶艺师培训、导游技能大赛等提升从业者素养,让每位服务者都成为茶文化的传播者。更需建立长效反馈机制,运用大数据分析游客评价,动态优化服务细节。唯有以“主人翁”意识打磨每个环节,才能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当短期的“流量效应”转化为长效的“发展动能”,茶山资源成为富民资本,文化记忆沉淀为城市品格,方能真正实现“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的目标。永川的实践证明,唯有以生态为基、文化为魂、服务为本,方能让茶香浸润的乡村振兴之路,从“一时繁花”走向“四季常青”。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新重庆
   第03版:新永川
   第04版:新永川
   第05版:新永川
   第06版:思想苑
   第07版:看渝西
   第08版:看渝西
   第09版:都市汇
   第10版:双城记
   第11版:香海棠
   第12版:公益
永川陈食“散装白酒”何以斩获南方八省金奖
重庆市永川区公开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方案
茶旅节,如何让“流量”变“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