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继东 王丽萍
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是引领区域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培育我国文化和旅游新发展空间、打造全国文化和旅游发展新增长极的重大举措。当前,川渝文旅协同发展需突破“行政边界分割、资源同质竞争、产业联动不足”三大瓶颈,以制度创新破解行政藩篱,以要素整合重构比较优势,以产业融合释放乘数效应,充分发挥区域内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提升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整体竞争力,打造国际知名文化和旅游品牌。
坚持制度创新,从行政分割向协同共治突破。制度创新是破解跨区域合作行政壁垒的核心抓手。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需构建“治理架构、协调机制、保障体系”三位一体的协同治理体系,推动政府、市场与社会多元主体形成合力。一是协同治理架构的分层适配。在决策层设立川渝文旅协同发展委员会,统筹重大规划与政策制定;在协调层组建专业工作组,推进市场监管、数据共享、应急联动等具体事务;在执行层推广“联合管委会”模式,对跨区域文旅项目实行一体化管理。二是健全市场化利益协调机制。建立“文旅协同贡献度评估系统”,通过客源互送比例、产业链带动效应、品牌溢出价值等指标动态调整利益分配,实现“谁贡献、谁受益”的精准激励。三是强化制度保障与资金支持。制定《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协同发展促进条例》,重点破解跨区域文旅项目审批难、生态补偿分配不合理等制度障碍。采用“政府引导+社会资本跟投”模式,重点支持跨区域文化遗产保护、智慧文旅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对具有示范效应的项目给予贴息贷款支持。
促进要素整合,从资源分散向价值共生重构。要素整合是释放巴蜀文旅资源异质性价值的关键。要通过“空间链、价值链、产业链”三链融合,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动能。一是优化空间链,强化成都“古蜀文明体验核”与重庆“山水都市文旅核”的双向赋能。成都要以三星堆—金沙遗址文旅综合体为核心,打造古蜀文明IP;重庆要持续做靓世界山水都市、壮美长江三峡等文旅名片。二是升级价值链,把文化遗产活化为经济引擎。编纂《巴蜀文明基因图谱》,提炼“神秘三星堆”“坚韧红岩魂”等文化IP,并推动其产业化。三是协调产业链,跨区域高效配置资源要素。建立“川渝文旅要素交易平台”,推动景区经营权、文创IP、导游人才等跨域流通。
加快产业融合,从业态叠加向范式革新跨越。产业融合是重构传统文旅发展范式的核心路径。以新质生产力为导向,通过数字技术赋能、跨界业态创新与全球化品牌建设,培育新增长极。一是创设数字文旅新场景,技术赋能文化体验。共建“成渝文旅元宇宙创新中心”,开发“长江三峡数字孪生系统”,推出AI文化大使“巴小渝”“蜀小蓉”,提供24小时智能导览服务,提升服务效率。二是融合文旅业态新模式,跨界联动激发活力。推动“文旅+农业”,在川渝丘陵地区联合打造“巴蜀农耕文化公园”,复原传统稻作场景、梯田灌溉系统,开发农事体验研学产品;推动“文旅+工业”,整合重庆816工程遗址、成都东郊记忆等资源,推出“三线记忆·双城密码”主题线路,利用全息技术重现历史场景;推动“文旅+康养”,在大巴山、华蓥山区域建设“中医药温泉疗愈基地”,开发“巴蜀药膳”“武陵山珍”等特色产品。三是构建区域品牌新体系,全球化营销提升影响力。设计“巴蜀文旅”统一标识,发布“熊猫与火锅”品牌形象。与携程、缤客、亿客行等平台合作开设“巴蜀文旅旗舰店”,推出“长江文明探秘”线路,设计“非遗手作之旅”。创新“双城节事IP”,将重庆文化旅游博览会与成都国际非遗节合并为“巴蜀文化双年展”,形成“春季成都、秋季重庆”的联动格局。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师范大学分中心,本文为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西部)项目:22XJC630003成果】
据《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