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西都市报记者 肖必胜 实习生 刘峥岩/文 刘 灿/图
夕阳西下,燥热的天逐渐有了一丝凉爽,在永川区三教镇玫瑰庄园,工人们正在进行玫瑰的常规管理,修枝、整形、除草,为秋季的玫瑰二次开放做着准备。“自玫瑰庄园开建以来,我就在这里上班,已经七八年了,家中有老人小孩需要照顾,走不远。”47岁的云龙村村民张晓波一边为玫瑰花修枝整形,一边告诉记者。
玫瑰庄园是三教镇现代观光农业的样板,常年务工在30人左右,忙时达50余人。该庄园的成功打造,让三教镇形成了“上山看桢楠,下山赏玫瑰”的乡村精品旅游线,也为当地群众务工增收找到了出路。
近年来,三教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不仅提升了当地经济水平,还让广大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既让群众照顾了家中“一老一小”,又实现了家门口增收,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显著提高。
数据显示,该镇仅靠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就让当地150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今年新增“家门口”就业300余人。
7月29日,记者前往三教镇就该镇推进农业产业化促群众“家门口”就业进行了调查采访。
三教镇是永川生猪养殖大镇,区域内无大中型河流,无禁养区和限养区。全镇能繁母猪存栏2600余头,年出栏仔猪50000余头,畅销贵州、四川及重庆周边区县。商品生猪年出栏20000余头,生猪销售年产值上亿元,具备生猪养殖的产业化发展优势。
生猪养殖属传统产业,为有效促进群众增产、增收,该镇提出生猪生产良种化、规模化、促进生猪养殖产业化升级的发展思路。
该镇采取政府、部门引领,养殖公司或食品加工企业与养殖大户联动联合养殖,推动“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建设生猪特色养殖基地,整合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树立生猪品牌,打造镇域生猪产业链。建立健全生猪养殖服务监管机制,组建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对生猪养殖进行规划,按行业标准规范养殖制度,实现生猪养殖的统一管理、统一防疫、统一饲料、统一回收,抱团发展,推动全镇生猪良种化、养殖标准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该镇生猪养殖形成了以重庆明高食品为龙头,集繁育、养殖、饲料、收运、屠宰于一体的生猪产业链,推动了40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在三教镇牌坊村的思酿食品厂,负责人袁侨正和工人们将包装好的家乡豆豉打包装车,准备发往广东。
80后的袁侨盯准了永川豆豉的品牌效应,发展豆豉产业已有10余年,年产值稳定在1500万元左右,产品主要销往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由于采用传统加工工艺,风味纯正地道,他推出的川靓牌豉香味浓的瓦罐豆豉,深受欢迎,市场供不应求。
现在因高温季节,不适合豆豉生产,他和厂里的10余名员工将进入高温休假模式,等待秋季生产旺季的到来。
在玉峰村双安村民小组,90后村民谷中亚放弃了在外的高薪工作,利用家乡的农业产业化优势,回乡发展起了特色农业。
三年前,他承包土地100余亩,种上了藤菜,走上蔬菜产销一体的发展道路。谷中亚头脑活泛,他依托藤菜基地,发展蔬菜调运调销的事业,从周边的大足、铜梁区,临近的板桥镇调运各种蔬菜,销往贵州、湖北及重庆周边地区。目前,他的蔬菜产销一体化发展,不仅让自己增收致富,还帮助20余名村民“家门口”打工挣钱。
喻亮是三台村00后村民,大学毕业后选择承袭父亲的养鸡事业,逐渐挑起了发展蛋鸡养殖的重担。
当天下午,喻亮和工人们在恒温现代化养殖车间拣蛋装箱时,和记者聊起了发展蛋鸡产业的一些事儿。至瑶家禽养殖场建于2018年,采取现代化养殖模式,饲养蛋鸡近10万只,每天产蛋2.5吨,年产值达2000余万元,并注册杉树林杂粮蛋商标,解决当地就业10余人,形成了蛋鸡养殖、鸡蛋销售、物流输运一体的产业模式,成为当地农业产业化的一张名片。
此外,新观音村的蔬菜产业、郝家坝的高标准农业、玉峰村的园区就业服务体系等等,都为该镇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创造了条件,并形成“一村一品”的乡村产业发展格局。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大农业推动大就业,为更多群众开辟‘家门口’就业场景,让广大群众有工可打、有钱可挣。”三教镇分管农业的党委副书记崔学彬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