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西都市报记者 肖必胜 文/图
他毕业于重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现重庆文理学院),后经自身努力,先后攻读西南大学硕士、博士研究生;
他三次进藏,克服天气恶劣、交通不便、高原缺氧等多重困难,深入藏区实地走访调研,为西藏教育发展贡献解决方案;
他不断为永川基础教育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推动永川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他著述颇多,获奖无数,始终虚怀若谷坚守初心,在教育和人文社科领域研究道路上勇毅前行……
他就是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获得者、重庆文理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贺能坤。
日前,记者走进贺能坤的办公室,只见他简朴的办公室里除了书还是书:书桌上堆满了书,书柜里藏满了书。贺能坤中等个头,待人谦和,脸上总是挂着质朴、真诚的笑容。在他堆满书,稍显拥挤的办公室,贺能坤和记者聊起了他在教育教学、藏民族教育、人文社科等领域研究的点点滴滴。
跟随导师 情牵西藏
1971年,贺能坤出生于帅乡重庆开州。小时候父母的谆谆教导,培育出贺能坤坚毅质朴、勤劳善良的品格。他通过自己不懈努力,考上大学,成为村里第一批走出山里的孩子。在大学期间,贺能坤刻苦学习,成绩优异,获得了留校工作的机会,也为他日后从事教育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贺能坤与西藏教育结缘,始于他的硕士生导师主持的一项研究西南藏区教育问题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贺能坤带着课题任务奔赴西藏调研,在调研中,他惊异于西藏农牧区义务教育全免费与辍学率较高的现实问题,逐渐产生了研究西藏教育的兴趣。
贺能坤于2008年9月、2009年7月先后两次前往西藏,给他印象最深的是“天路”的艰险和交通的不便。贺能坤靠着自己的坚韧,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结合藏区教育实际,撰写了《西藏昌都地区中小学生辍学问题治理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西藏昌都农牧区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研究》《内地西藏班教育成效及其对西藏教育发展的影响研究》《西藏特定背景下西藏教育适应研究——基于帕森斯AGIL模式视角》等大量促进西藏教育发展的调研论文,2011年出版了《雪域红景天:西藏农牧区教育调适研究》,2019年出版了《内地西藏班(校)教育成效研究(1985—2015)》两本西藏教育研究专著,得到西藏地区各级教育部门的认可和采纳,较好促进了西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在采访中,贺能坤表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学者,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担当意识,努力帮助西藏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汉藏文化交流与繁荣。
竭尽所能 服务地方
近年来,贺能坤将目光更多聚焦地方,把服务永川教育事业发展作为自己的使命责任。他带领重庆文理学院教育学院骨干教师,主动参与永川教育事业工作,牵头组建30人的专家团队,积极参与重庆“十四五”重点学科建设,在教师培养、新课标培训、“双减”活动开展等方面发挥专家智慧优势,为永川教育“支招”“解惑”。
工作中,贺能坤坚持“引育留用”标准,利用市级学科平台,引导青年博士主动参与校地合作、课题调研,形成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联动发展的区域实践,推动永川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永川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专业人才。同时,他还将研究方向锁定在职教人才研究上,主动承担市区级相关调研课题,深入永川各职业院校对职教学生留永意愿、留永影响因素等方面内容开展调查研究,为永川更好留住人才提供第一手资料和对策建议。
此外,贺能坤主动与永川区教委联系,选派学校优秀的在读博士、博士和教授、副教授到永川各中小学担任科研副校长,科研副校长们全方位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指导学校制订教育科研五年行动计划,积极开展校级小课题、市区级和国家级课题的申报、研究、成果凝练与推广应用工作,定期为学校教师开展科研讲座、教学沙龙、读书报告会等学术活动。目前首批12名博士已到岗担任科研副校长,社会各界评价反馈较好。
宜居永川 助推发展
“近年来,永川人才环境更加宽松,人才发展平台更为丰富,人才获得感越来越强烈。”贺能坤说,永川近年来加大了对全区高层次人才的支持力度,无论是在科研经费支持上,还是创新研究平台搭建上,都让学校的老师们感受到温度和力度,学校引进的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在就医、子女入学、就业等方面都享受到政策待遇。区里每年组织召开人才工作座谈会,推出了永川人才服务卡,设立96008人才服务专线,定期关心各类人才在永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让大家能安心地扎根永川、服务永川。
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的支持,永川有着良好的人才环境,让贺能坤沉心静气专研学科。在永川优渥的人才环境政策支持下,贺能坤取得一系列丰硕的教育科研和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先后主持2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项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等11个研究项目,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28篇核心、22篇C刊学术论文,8篇资政报告或论文,参与国际国内学术性会议12次。
贺能坤表示,永川近年营造了良好的“近悦远来”人才生态,让他安心扎根永川、逐梦永川。“我愿意为永川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贺能坤踌躇满志,对未来、对永川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