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20日 星期四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周妮妮:服务家乡群众 贡献无悔青春

  渝西都市报记者 肖必胜

  烈日下,风雨中,田坎上,院坝里,总有一个娇小的身影在不停奔忙,她要么穿行于乡村振兴的路上,要么进村入户为群众带去政策关怀,要么主动帮扶乡亲们……

  12年里,周妮妮从皮肤白皙的城里人,熬成了黑黢黢的乡妹子;从懵懵懂懂的大学生,活脱脱变成了透着泥土芬芳的乡里人。

  12年前,22岁如花般绽放的年纪,从材料专业本科毕业的周妮妮通过“选派大学生到基层工作”考试,义无反顾地踏上她的“大学生村官”之路。

  “小周,你真的决定放弃主城的工作,选择到农村去吗?”

  “是的,我决定了!老师,我是共产党员,应该到广阔的农村舞台去施展才华!”这是她毕业之际与辅导员陈老师的对话。

  就这样,周妮妮放弃了到央企工作的机会,毅然地选择回到家乡永川。

  仙龙镇,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地方。陌生是因为这是她家乡的一个小镇,但却从没来过;熟悉是因为这个被她称为第二故乡的地方,也是她挥洒热血与青春的地方,她在这里一待就是12年。

  做群众的贴心人

  2011年,周妮妮被任命为金石村党总支副书记,群众投来怀疑的目光:“一个城里的小丫头能适应农村生活?我看都是来镀金的,待不到好久就要走。”

  初到农村的她听到这些话心中自是不服,既然来了,就要干出个名堂。于是,她把村干部当成老师,把群众当成亲人,不懂就学,不会就问,渐渐地融入到群众中。

  “小周书记,听说现在有宅基地复垦的政策,你帮我了解下我家的情况符合吗?”拄着拐杖的管大爷碰到入户走访的周妮妮说道,“老伴瘫痪10多年了,儿女们也在外务工安家,老家这房子破旧了,我也没能力修新房子了,哎!”

  “管大爷,您别着急,我马上打电话帮您咨询。”周妮妮掏出手机拨通了电话,了解清楚政策后带着管大爷来到镇上,往返多次后终于办好了相关手续。在她的帮助下,管大爷夫妻俩搬到张家场上居住,每个月可领取600多元的养老金。

  盛夏时节,晒得黢黑的小妹崽在田坎上跑得飞快。村民们早已熟悉,这是周妮妮的身影,准是又去帮扶哪家去了。

  看到村民们朴实的笑容,听着一句又一句的“谢谢”,她的心里越来越甜。周妮妮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磨砺、前行,慢慢地,她懂得了只要心里装着群众,自然会赢得他们的信任、支持与认可。

  在金石村担任“大学生村官”的3年里,她动员群众种植花椒200亩、柑橘400亩,村集体经济薄弱面貌得到彻底扭转,泥泞路变成了柏油路,滞后村变成了先进村。

  做贫困户的好女儿

  2016年,周妮妮结对帮扶太平桥村建卡贫困户、精神二级残疾的老朱。她第一次踏进老朱家里时,看到破败的卧室、简陋的厨房和滴水的猪圈,心里五味杂陈。

  周妮妮为老朱精准制定帮扶措施,打好政策“组合拳”,鼓励他种植油菜、水稻、高粱,养鸡、养鸭。

  “老朱,你最近还好不买肉吃没有?”一次,周妮妮拎着一大包衣服来到老朱家里,看着他穿着破旧的衣服,心里很不是滋味,回家就收拾了一些父亲的衣服给老朱带了下去。

  她还积极为老朱争取危房改造政策,2018年老朱搬进了新家。搬家那天,周妮妮自掏腰包给老朱准备了一个惊喜。

  “老朱,你看!这是送你的乔迁礼物,恭喜你住新房子了。”周妮妮指着门外的冰箱说道。

  这天,她还亲手给老朱做了顿可口的饭菜,这也是她看到老朱最高兴的一天。

  随着帮扶时间越来越长,内向的老朱渐渐依赖上了周妮妮这个“好女儿”,亲昵地称她为“周三妹”。每次走访结束,老朱都不舍地拉着她的手说:“周三妹,我没有子女,你对我那么好,就像我女儿一样,回去了要给我打电话哟”“喂,周三妹,你好久来看我?我今年种的菜籽收成好,给你榨了一壶菜油,记得来拿”“周三妹,这是我刚刚去摘的橘子,我猜到你今天要来”……

  “老朱,我不要,自己拿去卖钱买点肉吃。”每次遇到老朱拿东西,周妮妮都拒绝道。

  “你必须拿到,不拿就是看不起我。现在国家政策好,我有钱用。”老朱开心地笑着说。

  面对这最纯真的热情,她每次都会在离开的时候悄悄放些钱在桌上。

  经过几年持续不断的帮扶,周妮妮在太平桥村的3户帮扶对象都住上了安全住房,并通过政策兜底、产业扶持、创造就业机会等帮扶措施增加了经济收入,让他们彻底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做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2021年,周妮妮被选派到石宝寺村做驻村组长。

  “组长,王山小组的群众又闹起来了,他们不愿意整治农田,村口的凌大爷跑到挖机上去阻工了。”

  (下转5版)  (上接4版)

  “等会儿,我马上过来。”周妮妮挂断电话急忙赶往石宝寺村。

  长期以来,石宝寺鸡窝地、巴掌田的分散土地现状制约着当地的发展。“这是镇里争取来的土地整治项目,大家不配合怎么得行?”周妮妮心里焦急地想着。老凌是位特殊的“刁难户”,他担心农田整治后效果不理想,影响庄稼收成。周妮妮与老凌“谈判”,给他介绍现代化农业、无人机播种、机械插秧与收割。多次登门拜访,老凌始终不同意,还是相信自己的“老经验”。

  一个下雨天,周妮妮再次登门时,老凌竟然主动和她聊起来,临了,感慨地说了一句:“农村工作不好做,小周你也不简单!”

  正是这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以心换心的工作方式,让这件事情最终得到了圆满解决。

  近年来,石宝寺驻村组与村委会全力配合,铆足干劲,实施宜机化改造1200亩,建设高标准农田400亩,新增耕地80亩,增加水稻产量7.6万斤、油菜籽产量2400斤。村党总支领办的合作社开展稻鱼综合种养560亩,水里鱼稻共生,田坎上栽种着仙龙优质柑橘品种番茄红橙,一块块土地平整、连片集中的农田里,水稻拔节生长,丰收在望。生态大米卖到4.5元/斤,全村集体收入达到26万元。

  青春无问东西,岁月自成芳华。扎根仙龙的12年里,周妮妮见证了广袤土地从荒到繁,见证了乡村环境由差到美,见证了群众生活由贫到富。她说:“既然选择了扎根基层,就要以奋斗之我担起历史赋予青年一代的责任,坚守初心,让青春在乡村热土上熠熠闪光!”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永川区政协 “社情民意面对面 ”协商农村自来水 “一户一表 ”改造
~~~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新重庆
   第03版:新永川
   第04版:新永川
   第05版:新永川
   第06版:思想苑
   第07版:看渝西
   第08版:看渝西
   第09版:都市汇
   第10版:双城记
   第11版:香海棠
   第12版:公益
让老百姓用水更舒心
永川区厅级退休干部市委六届三次全会精神集中学习会召开
周妮妮:服务家乡群众 贡献无悔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