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西都市报记者 凌泽英 通讯员 凌玮宏
去年以来,为推动永川民营个体劳动者各行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发挥协会组织的指导协调、桥梁纽带作用,永川区民营经济协会探索以党建引领促会建发展的新路径,当好政策法规的普及者、深化改革的推动者、能力素质的提升者、党的建设的组织者,在服务政府、服务行业、服务会员、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红色娘家”,强党建促发展
永川区民营经济协会现有个体工商户会员9800余户、企业会员400余户。协会设党委,下设党支部14个,党员177名。协会积极探索以党建引领促进会建发展的新路子,打造会员欢迎、企业满意的“红色娘家”。
制定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协会党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将党委和协会的人事安排、重大经费支出、重点工作等事宜提交党政联席会议决策;将优秀的行政人员推荐进入党委任委员,党委委员同时兼任协会行政要职,协会与党委、分会与支部“两套班子,一套人马”。在协会第三届理事会成员中,中共党员占比51%。通过交叉任职,协会有效地把行政管理和协会党建工作融为一体,实现了行政管理与党建两不误、双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健全党内生活。协会采取集中学习和网络学习相结合,支部书记、优秀党员讲党课,“主题党日”、“会长班子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组织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共同商讨新时期如何经营管理企业,围绕问题开展大讨论,群策群力帮助企业解决难题,不断推动民营经济组织高质量发展,使协会组织真正成为会员欢迎、企业满意的“红色娘家”,凸显了协会党组织政治功能作用和服务功能作用。
开展“三亮”做示范、树形象。协会组织在从事生产经营的党员中开展“三亮”活动,即“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近年来,新增党员“三亮” 15户,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切实履行承诺,增强了党员主体意识,激发了党员的创业活力,实现了政治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三联系”制度,打通“三关节”
协会组织建立健全“三联系”制度,把会员紧密团结在党组织周围,使协会组织真正发挥联系党政与会员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党委委员联系基层支部制度,检查指导基层组织开展工作,总结推广基层党建工作经验;建立支部委员联系党员制度,向党员传达协会党委作出的重要决策,了解党员的工作、活动和发挥作用情况,收集意见和建议,鼓励引导党员创新经营;建立支部党员联系群众制度,了解所联系会员群众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情况;收集会员群众对协会组织的意见和建议,在政治上、生活上、生产经营中关心会员,切实为会员解决困难,引导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协会党委“三联系”制度,为党员与会员群众之间、各级党组织之间的联通“打通关节”,拓宽了协会党委与基层、党员与会员群众的沟通渠道,进一步增强了党委与广大党员会员群众的联系,保持和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促进协会组织的科学发展。
优化服务,办实事见实效
为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协会成立“法律维权服务中心”。该中心成立以来,为会员提供法律咨询1000余人次,法律维权80余件,调节纠纷150余件,如调解商贸城业主与物管冲突、解决川东农贸市场搬迁到吉之汇的矛盾、调解体育中心商户与建投公司续租纠纷、帮助会员解决对“职业打假人”下套设陷阱进行维权等等,深得会员们的好评。
积极搭建融资服务平台,为会员解决融资难问题。通过与农业、工商、建设、重庆等银行合作,经常组织银企座谈会,面对面宣传沟通交流各自的政策和需求,为会员提供了更加方便畅通的融资渠道,近年来协调5家银行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2000万余元。
协会党委及各分会支部每年节假日,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丰富会员文化生活,促进会员间交流,展现会员精神风貌。开展会员慰问和帮扶,增强了协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引导会员反哺社会。近几年,协会走访慰问贫困会员100余人次,发放慰问金3万余元;组织党员会员为疫情防控、河南洪灾、甘肃地震捐款35万余元,捐物40万余元,充分展现了新时代永川民营经济界的责任担当。
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作用明显增强。近3年来,协会新组建支部2个,新发展党员15名,培养积极分子20余名。协会党委先后被评为永川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示范党组织”的荣誉称号,协会获评全国“先进单位”等,彰显“红色娘家”独特魅力,助推民营经济组织高质量发展见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