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西都市报记者 张 玲 实习记者 吕 薇 文/图
4月24日下午4时许,中山小学组织党员志愿者来到学校周边的商铺、公交站宣传垃圾分类知识。活动中,党员志愿者们身着马甲、手拿宣传单,向商铺的老板和客人们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垃圾分类活动中来,呼吁大家从自身做起,增强文明意识,保护生态环境,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这只是中山小学常态化开展的垃圾分类宣传志愿服务活动之一。近年来,中山小学高度重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把垃圾分类工作与育人融合开展,不断创新垃圾分类工作形式,大力推进小手拉大手、“三进”活动,促进学生自觉践行环保理念,学习掌握垃圾分类知识,树立垃圾分类观念。
垃圾集中投放定点定时
本学期以来,中山小学除了开展垃圾分类主题教育以外,还通过视频观看、事迹宣讲、主题班会、文件学习等方式,让全校师生进一步了解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学习到垃圾分类的知识,明确了学校垃圾分类的要求,树立了“垃圾分类,举手之劳,变废为宝,美化校园”的思想意识。
与此同时,中山小学在校园内放置四分类垃圾桶的基础上,又在班级、楼道张贴了垃圾分类标识,并重点推出了“垃圾定时集中投放”制度。每天下午第三节课后,各班按照顺序分类投放垃圾,再由工人将垃圾桶拉到集中点,定时集中投放,规范师生行为,让校园更干净。
此外,中山小学还组织桶边指导员到垃圾投放点开展监督,不断纠正学生随便扔纸、乱丢垃圾等不文明行为,从而激发学生做好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信心,让学生享受到变废为宝的喜悦。
倡导就餐不产生“餐厨垃圾”
学校的餐桌是一个文明窗口,它能直接反映出师生的文明素养。
引导孩子珍惜粮食,是中山小学一直以来的传统。很早以前,中山小学许多细心的老师就观察到,每天午餐时,总有学生的饭菜最后要倒掉,有时候大块的肉没有吃就扔掉了,十分可惜。为此,中山小学提出了就餐不产生“餐厨垃圾”的号召。
中山小学工会主席、副校长朱仁介绍,为了从源头上控制垃圾的产生,学校引导学生从不剩饭菜开始,做到感恩惜福以外,还派出桶边指导员到食堂监督,督促学生不剩一粒米饭,不产生“餐厨垃圾”。
就餐的小变化,带来学生习惯的大改进。从今年春期开学以来,中山小学1000余名学生就餐不仅秩序井然,更帮助学生从不浪费“一粒粮”“一份餐”开始,养成勤俭节约的好品质,使校园内的餐厨垃圾几乎不见了。中山小学学生纷纷表示,以前很多同学倒剩饭,现在我们把饭菜吃得干干净净。偶尔不够,他们也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再加。
垃圾分类知识渗透至各个学科
有了垃圾分类集中投放制度,倡导了就餐不产生“餐厨垃圾”后,学生对于垃圾分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垃圾分类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为此,中山小学还将垃圾分类知识渗透到各个学科。
为了让学生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道德与法治、数学等学科教师开动脑筋,面向全校学生开展“珍贵的米粒”探索活动。低年级学生了解不同作物的植物及其生长故事,调查校园内的用餐节约或者浪费现象;高年级学生则利用数学知识,计算每天可能浪费的餐食,或者计算食堂大厨师傅在为学生送餐时走过的台阶数等,潜移默化中了解午餐的来之不易。
“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垃圾分类是倡导文明健康、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也是引领绿色校园的新时尚!”中山小学校长王龙江表示,中山小学将继续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引导广大师生员工在长期坚持中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将更好地发挥对全社会的辐射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