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坝报记者 杨飞 文/图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近年来,沙坪坝区加快推进健康小区改革工作,围绕“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健康需求”这条主线,全面融入党建统领基层社会治理,切实将健康服务管理下沉至小区,把健康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5月9日,记者从沙坪坝区“健康小区”改革工作推进会上获悉,今年沙坪坝区将新增50个以上“健康小区”,努力实现“三个转变”,让更多群众乐享更加便捷的“家门口的健康”。
变“人找服务”为“服务找人”
据沙坪坝区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沙坪坝区已建成“健康小区”38个,实现22个镇街全覆盖。为进一步夯实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基础,丰富群众健康服务内涵,今年,沙坪坝区还将下沉更多的优质医疗和公共服务资源,变“人找服务”为“服务找人”。
“首先,我们将前移阵地。”该负责人表示,各镇街将利用社区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站)及居民议事厅、养老服务中心(站)等建设“红岩家医工作站”,融合利用小区物业用房或闲置场所、居民休闲场所建设“健康小屋”。同时,推进网格前置,将“健康小区”建设工作融入“党建扎桩·治理结网”工程,整合民政、两新组织、物业管理、居民楼栋长等多方力量,在社区网格中增设健康指导员,发挥“健康哨点”作用,保障责任区域健康工作有序开展。
此外,各镇街将组建干部、家医、志愿者“三支队伍”,继续推行党员、医师等“社区小区双报到”制度,统筹调动辖区医疗机构、养老机构、药店、商超等社会资源,建立以居民“健康贤人”、群众活动团队、小区党员及退休医护人员等为主的健康志愿者队伍、健康服务小分队,并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和工作例会机制,完善小区“健康通讯录”,让辖区优质资源真正下沉到基层。当居民有健康需求时,可精准匹配小区医疗资源实施健康救助。
变“被动配合”为“主动参与”
同时,沙坪坝区将持续引导居民树立“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变居民“被动配合”为“主动参与”,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共担健康使命的工作新体系,实现健康小区建设与居民的“双向奔赴”。
今年,沙坪坝区将深入实施“红岩家医工作站”建设行动,红岩家医工作进小区、进网格行动,“四本台账”居民健康管理行动和健康环境支持行动。通过“四项行动”,让“健康小区”建设真正贴近居民。
为了提升居民的积极性,还将探索“健康积分”制度。居民通过分享健康知识、完成健康任务、维护健康环境等行为可获取健康积分,并可兑换中医养生医疗服务、“三减三健”健康食品、公共车位免费停车时间、公交地铁免费乘坐次数等。
“引导小区居民通过互商互助的方式设置‘健康共享药箱’,也是今年的工作重点。”该负责人介绍说,共享药箱放置在小区“健康小屋”或出入口保安室等地,供居民随时取用。药箱固定储备一套常用药品,并鼓励居民共享自家多余药品,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筹管理,既能集中资源避免浪费,又能保障应急所需。
变“固定体系”为“平急转换”
“在‘健康小区’建设中,我们发现平急结合工作体系仍不健全。”该负责人表示,今年,沙坪坝区将围绕“平时服务、急时应急”工作思路,强化政府统筹、整体联动,建立健全平急结合工作体系。各镇街、部门将成立属地辖区、行业系统“健康小区”工作领导小组,并完善区级、镇街、村社三级“健康小区”建设工作体系,制定平急转换工作机制,确保应急状态流畅启用。大力开展“五个健康”工作,着力培育健康家庭、健康之星,“健康小区”健康家庭数量要达到小区家庭总数的20%以上。引导物业打造健康环境,整合丰富小区体育运动设施,开展“送体上门”活动,小区居民经常体育锻炼率要达到20%。健康家庭成员至少要有1人掌握气道异物梗阻解除术、创伤止血技术和包扎技术等公众卫生应急“5个1”技能。
为提升“平急转换”效能,沙坪坝区还将结合数字重庆、数字健康建设要求,促进医疗健康业务与“基层智治大数据”的深度融合,让居民健康管理更科学、更可及。推广“移动公卫”进社区、小区,融合强化“居民健康数据”应用,在村(社区)“红岩家医工作站”“健康小屋”设置居民健康智能检测一体机终端,并探索融合智慧养老系统等信息资源,实现卫生健康数据共享、资源互动等,从而让居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更加优质、便捷的健康服务。
据《沙坪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