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西都市报记者 肖必胜/文 陈科儒/图
仲夏时节,沃野田畴披绿装:水稻拔节生长,玉米背满“娃娃”,大豆灌浆饱满,荷莲花开正盛,蛙声此起彼伏……恰逢梅雨季节,走进千年文脉、诗意来苏,一幅幅乡村美景跃入眼帘,一曲曲乡村交响乐动人心魄。
来苏,到处是欣欣向荣的奋进画卷,正可谓:和美乡村展新姿,诗意美景入画来。6月26日,记者来到来苏镇,感受永川这个“鱼米之乡”“中部粮仓”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的壮美篇章。
近年来,来苏镇巧用善用“千万工程”经验,因时因势发展乡村产业,扎实有序扮靓乡村美景,提质提效推进基层治理,处处呈现产业丰、乡村美、百姓富的生动画卷。
因时因势发展乡村产业
走进来苏五根松村廖建设的柠檬基地,只见青涩的柠檬挂满枝头。“挂果率还不错,时下雨水充沛,正是柠檬生长的旺季,期待今年有个好收成,卖个好价钱。”业主廖建设正在基地巡视,看有没有水涝水淹的情况发生,他要及时疏通积水。
“我们采取‘业主+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稳步推进柠檬产业壮大提升,搭载2000余群众增收致富。”随行的来苏镇农服中心主任姚生莲介绍道。自2012年起,该镇就利用五根松村的坡脊地、低效林地,引入业主廖建设种植柠檬,经过10余年的接续打造,五根松和关门山两村的柠檬种植规模已达2000余亩,成为两地群众增收的“稳定器”。
利用坡脊地,巧打“柠檬牌”,只是来苏镇因时因势发展乡村产业的一个缩影。
(下转4版) (上接3版)
长期以来,该镇在发展乡村产业上坚持宜粮则粮、宜果则果,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扛起永川“中部粮仓”的重任,稳定提升粮食播种面积,大力发展稻鱼、稻虾种养。目前,该镇鱼、稻虾生态种养面积已达8000余亩,计划到2025年突破10000亩。依托稻虾产业优势,举办稻虾美食文化节,带活乡村旅游,促进农旅融合。
坡上除发展柠檬等经果林外,还大力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经过3年试种推广,该种植模式得到广大群众认可。“玉米间种大豆,利用行间优势,不仅提高了玉米的单产,还增加了一季大豆的收入。”该镇观音井村有着丰富农业种植经验的村民唐朝维告诉记者,大豆还可固氮,增加土壤肥力,熟化土地,大豆玉米间种好处多多。目前,该镇在梳妆台、观音井、大松林等村广泛推进该种植模式,种植规模逾万亩,成为群众增收重要渠道。大豆、玉米产量的稳定增长,促进了来苏红豆腐、香肠等延伸特色产业的发展。
利用冬闲田种植泽泻、川芎等中药材,则是该镇因时发展产业的有力见证。目前,该镇在塔院、石牛寺、磨心桥等村种植泽泻800余亩,试种川芎200余亩,去冬今春获得丰收。“该产业时间短、见效快,不误农时,深受群众欢迎。”姚生莲表示,今年冬闲田岔种中药材规模将推广到1500亩,以此促进群众和村集体增收。
扎实有序扮靓乡村美景
“自从镇里打造好滨河路景观后,我们一家吃了晚饭都要到这里走一走,呼吸新鲜空气,看看鲜花美景,听听稻田蛙声。”观音井村民伍分龙告诉记者,滨河路就在家门前,不仅有彩色步道,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原来认为只有城里人才能享受的茶余饭后散步,没想到在农村也变成了现实。
倾心打造滨河路休闲景观,只是来苏镇扎实有序扮靓乡村美景的一个方面。近年来,来苏镇以提升辖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为目标,不断优化提升乡村环境,成效明显。
该镇接续投入资金1500万元,打造伍家坝—梳妆台镇级人居环境示范点,通过改造院坝、步道、沟渠、花台,添置分类垃圾桶,整治房前屋后环境,建成了姜家院子、梁家塆院子两个人居环境“样板间”。在梳妆台村的示范引领下,全镇人居环境大提升,建成清洁示范院落38个、创建美丽庭院130户、“户厕改革”1465户、垃圾分类示范村13个,实现全覆盖,村容村貌由一处美向处处美转变。
该镇在永泸路沿线的梳妆台、观音井、磨心桥、水磨滩等4个村,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完成农房风貌改造300余户,呈现白墙灰瓦江南民居的大美景致。今年,还将继续推进和美乡村建设,践行“千万工程”成功经验,打造清洁示范院落50个,总体规模升至近90个,并逐年推进,到2027年实现清洁示范院落全域打造。目前,正在实施来仪场景观提升工程,扮靓场镇重要节点。
全境18公里的来苏河是临江河支流,该镇持续推进“幸福河湖”打造,悉数劝退流域500米以内的养殖场、废水排放不达标的各类企业。投入680万元,整治场镇至三岔河河道800米,建设生态步道1000米,打造梳妆台广场,拆除乱占河道建筑物3处,进一步优化“河道网”,美化“河岸带”,形成“一河一景”,提升河道立体视觉效果。投入300余万元,实施滨河路、来苏市民公园绿化美化提升改造项目,种植桢楠、海棠、蓝花楹等10余种花卉乔木,提升乡村景观“向美而生”。
提质提效推进基层治理
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治理有效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在推进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来苏镇把提质提效推进基层治理作为重要抓手,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推行积分制,激发基层群众共同治理热情,取得明显实效。
该镇以基层群众自治为基础,运用乡村治理“积分制”管理办法,定规矩、立良俗、扶正气、除陋习、树新风,各村结合实际制定村规民约,并由村组中威信较高的干部担任监督员,让村规民约不再是一纸空文。
来苏镇以村(社区)为单位规范设置乡村治理“积分超市”,按照建台账、季评选、兑奖品的方式,张贴“清洁评比宣传栏”,设立清洁示范户评比达标奖金。以“农户自查+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常态化开展清洁卫生评比,树立“风向标”,培育一批示范带头人,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新乡贤作用。还以“身边事”带动“身边人”,促进“小积分”解决“大问题”,全面激发群众主动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推动乡村治理由“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与民共治”转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借鉴先进地区和美乡村建设、基层治理经验,该镇先后把党委中心组学习会搬到璧山七塘、江津吴滩等地,让党员干部接受现场教育,吸收先进经验。
该镇还巧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乡贤评理堂等载体,将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加强对政策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加大巡访接访力度,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升级、信访不上交,实现了镇域经济社会平稳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