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渝西都市报记者 张 玲)3月7日,记者从永川区农业农村委获悉,永川区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建设筑基,以治理塑魂,探索实践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融合推进的“551”工作法,绘就“屋内院外干净、柴草农具整齐、畜禽圈养有序、栽花种草添绿、菜园种成花园、家里院里笑语”的新时代具有永川辨识度的乡村画卷。
当天,记者来到永川区宝峰镇,只见青山叠翠处,白墙黛瓦间,在45公顷的稻香茗苑—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正上演“变形记”:“一户一策”改造让农房穿新衣,充电桩扎根田间地头,健身广场取代柴草堆。当地以天然稻田景观为乡村底色,结合庭院人居环境进行整治,打造了微型停车场3处,新增了健身器材、路灯等,实现了农房品质、院落颜值、村落价值“三提升”。
宝峰镇泸永桥村村民谢家强说,现在通过改造过后,有了健身器材和游乐地方。还有就是到处的花草都整得很漂亮,而且还有5个充电桩,保证了电动车充电,各方面都比原来要强多了。
宝峰镇泸永桥村村委会工作人员阳晓霞告诉记者,泸永桥村稻香民苑,采用的是院落管理制度,每个院落设立一个院落长,院落管理包括周围的环境卫生,房前屋后的柴草堆放,以及周边垃圾管理等,并设立积分制度进行评分,以激励村民搞好自己的人居环境卫生。
人居环境整治后,还需要有长效机制,才能让这份美丽乡愁长久保持。和宝峰镇稻香茗苑一样,南大街街道黄瓜山村创新“积分制”“清单制”等治理形式,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到乡村治理的热潮中,不断激发乡村治理新活力。
南大街街道黄瓜山村第一书记张震表示,该村采用法治进村等措施,邀请司法所律师进村入户,讲解相邻权等法律法规知识。人居环境整治,进行户评、社评、村评,评选优秀群众明星,激发群众参与和美乡村建设的主人公意识。村规民约推出,规范了村民的行为,让群众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建设。
乡村颜值的提升,带来的是黄瓜山村产业的不断发展。去年当地新建2000亩茶园,进一步丰富当地特色产业,农旅融合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南大街街道黄瓜山村党委书记刘刚表示,黄瓜山村新建茶园2000亩,探索“产业大脑+未来茶厂+未来茶园”数字经济新模式,开辟永川茶加工新赛道。目前黄瓜山村的产业有地理标识黄瓜山梨、非遗产品川东花生、特色农产品生姜、萝卜以及乡村旅游等。村产业实现从“一枝独秀”到“百花争艳”,从“一果压枝”到“百果满山”转变。依托产业基础,实现月月有花、季季有果、处处有景。带动泛黄瓜山,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旅游收入1.2亿元。
从庭院改造的“绣花功夫”,到产业振兴的“数字翅膀”。永川区探索实践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融合推进的“551”工作法(聚焦“合规建管推”5个环节,落实“区镇村院家”5级责任,把握“治理到自理”1大诀窍),绘就了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和美画卷。2024年,全区农业总产值137.7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827元。高标准农田达到76.42万亩。“四好农村路”突破3800公里,水泥路“组组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89.7%,镇街卫生院全科医生实现全覆盖,建成“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