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西都市报记者 肖必胜
在职工权益保障领域,永川有一项创新举措正发挥着显著作用。永川区总工会首创的“123+N”工作法,宛如一座紧密衔接的桥梁,实现了职工权益维护全链路闭环,全方位保障职工权益。
创新之路:
构建多方位服务格局
永川区总工会在劳动关系协调与职工权益维护方面有着深厚的积累。
早在2007年,永川区总工会就在全国工会系统成立了首家工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2011年成立永川区职工法律援助中心;2022年成立了永川区劳动争议调处中心。三块牌子,一套人马,这一独特的架构是永川区总工会多年来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结果。
近年来,永川区总工会始终聚焦于深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从职工需求的实际出发,以“普惠性”为基石,将全公益服务职工作为根本导向;以“精准性”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工作发力点,为职工提供全过程服务;以“常态性”为目标,打造全天候服务平台。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下,“123+N”工作法应运而生,即“一窗受理、双向调解、三方协同、多方联动”,成功构建了法治保障、党委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劳动争议化解工作新格局。
详细解读:
健全职工维权机制
那“123+N”创新工作法是如何保障职工权益的呢?
一窗受理:打造一站式服务枢纽。在区职工法律援助中心、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区人民法院、区综治中心设立的受理窗口,秉持“最多跑一次”“最多跑一地”理念,职工只需通过这些窗口,就能得到法律咨询服务,并且在需要时能获得全过程的法律援助服务。
这一窗口登记制,确保了职工的诉求能够被如实记录,职工进门就能找到人办成事。为提供专业服务,聘任3名专职人民调解员,面向社会招募20名律师或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作为案件承办人,通过给予值班补贴和以案定补的方式调动调解员队伍积极性。
双向调解:全方位覆盖的调解网络。目前,全区共有42个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分布于镇街、园区、系统和企业的各个层面。这一调解网络以区总工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为核心,基层调解委员会为补充,形成了上下贯通、左右联调的关系,就像一张严密的大网,能够将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和基层。区总工会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出台相关管理办法,明确调解前置规定,不仅保障了职工权益,也致力于实现双维护的目标,即维护职工权益和维护企业稳定发展。
三方协同:高效的资源整合与流程闭环。2022年打造的永川区劳动争议调处中心是一个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这里有接待窗口、调解室、心理咨询室,联合区人民法院、区人社局打造的审判庭和仲裁庭更是为“诉裁调”一体化提供了可靠的硬件支持。工会调解不成功的法律援助案件可以在此开庭审理,对于特殊情况无法到场的当事人,云端法庭的开通也让整个劳动争议处理流程没有断点,形成了一个高效的闭环。
N方联动:协同合作的工作机制。永川通过文件明确永川区劳动争议调处中心的人员架构和工作关系。调处中心由区总工会相关领导兼任主任,多个相关部门分管领导任副主任,办公地点位于区总工会,日常由工会负责运行和服务管理,并且与职工法律援助中心、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合署办公。这一机制让多个部门形成联动,在职工权益维护方面协同作战。
成效明显:
权益保障与工作提升同频
永川区总工会的“123+N”工作法,是在职工权益保障道路上的一次成功探索,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范本。
“123+N”创新工作法降低了职工维权成本。一站式服务模式让职工维权之路变得平坦,以往职工投诉时面临的路径复杂、耗时长、诉累高等问题得到解决。真实的庭审案例就像一盏明灯,既促使用人单位依法规范用工,又提升了职工依法维权意识,还对审判机关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起到了监督作用。
该工作法还提升了律师工作积极性与能力。在多元化解机制下,法律援助律师得到了更多的业务培训和指导,积极性显著提升,案件办结率也随之提高。
2022—2024年,永川区职工法援中心受理了1973件劳动争议案件,其中通过调解结案794件,在仲裁、诉讼、强制执行等环节处理943件,为1990名职工挽回了3415万元的经济损失。这一组数据充分展示了“123+N”工作法在永川区职工权益保障工作中的显著成效。目前,该创新做法正在申报全国总工会创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