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4日 星期五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清明祭英魂 烈士女儿跨越半世纪的红色传承

  四月的内蒙古杭锦旗呼和木独镇,风里还带着料峭寒意。柴炜蹲下身体,用软布细细擦拭墓碑上父亲柴宗权的名字。

  柴宗权,1942年生于重庆永川。1960年入伍,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第三十八集团军113师339团,任八连副指导员。1970年5月22日调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3师23团四连,任指导员。1970年8月16日因公救人牺牲,时年28岁。

  父亲牺牲时,柴炜仅仅一岁。在柴炜的家中,有一张被岁月晕染得微微泛黄的照片,那是她襁褓时与父母的合影,也是她与父亲唯一的一张合影。照片里,父亲身姿挺拔,怀里抱着襁褓中的自己,模样虽模糊,却满是温暖与幸福。“这张照片,是我与父亲之间最珍贵的纽带,每当我看到它,仿佛能感受到父亲的爱从未缺席。”柴炜的话语里满是眷恋。

  在成长的岁月里,柴炜对父亲的印象仅存在于家人的讲述中,父亲的形象在她心中是模糊的。从小,她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找到父亲的安葬地,去感受父亲曾经奋斗过的土地。

  2004年,怀揣着这份执着的信念,柴炜踏上了寻父之路。她四次辗转内蒙古,在多方线索的指引下,她终于找到了父亲确切的安葬地。当她第一次站在父亲的墓碑前,泪水再也不受控制,夺眶而出。那一刻,她与父亲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重逢”。

  也是在父亲战友们的口中,柴炜拼凑出了父亲生前的模样。“宗权在工作里,那可是实打实的拼命三郎!”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战友回忆道,眼中满是敬佩,“建设营房的时候,他总是冲在最前面,亲自搬砖运瓦,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浸透着他的汗水。为了改善连队的生活条件,他不辞辛劳,四处奔波,联系物资,争取资源,从不喊累。战士们谁家里有困难,他总是第一个知道,第一个伸出援手,像亲人一样关心着大家。”

  柴炜静静聆听着这些故事,眼中闪烁着泪光,崇敬与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在他们的讲述里,我知道父亲是一个一心为公、心怀大爱的人。虽然我从未见过他,但他的精神早已融入我的生命。”在柴炜心中,父亲的音容笑貌,通过这些生动的故事,变得愈发清晰,父亲的理想信念,也在她的心中生根发芽。

  如今,每年的清明节,柴炜都会来到父亲的墓碑前,献上鲜花,擦拭墓碑,向父亲讲述自己的生活和成长。她知道,父亲虽然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自己心中。她也将继承父亲的遗志,传承那份红色基因,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奋斗,让父亲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不仅如此,柴炜还深知传承的意义不仅在于个人情感的寄托,更在于家族精神的延续。她经常带着子女和孙辈,前去永川的各个烈士陵园,以庄重的仪式缅怀先烈。她说:“祭扫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我们要让后代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倍加珍惜。”

  在柴炜的影响下,家族里的孩子们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红色精神有了更真切的感悟。英烈虽逝,精神不朽。柴宗权烈士的故事,将继续在家族中传承,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渝西都市报记者  陈欣薇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新重庆
   第03版:新永川
   第04版:新永川
   第05版:新永川
   第06版:新永川
   第07版:专题
   第08版:看渝西
   第09版:都市汇
   第10版:特别报道
   第11版:香海棠
   第12版:公益
清明祭英魂 烈士女儿跨越半世纪的红色传承
弘扬英烈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
清明祭英烈共上“行走的思政课”
传承先烈遗志 铸就忠诚警魂
永荣镇开展清明节祭扫活动
永川开展清明节消防安全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