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 言
清明祭祖,承载着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寄托着对先人的深切缅怀。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异地工作人群增多,“代祭扫”服务成为了部分群众寄托哀思的新选择,然而,在这背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价格随意波动、虚假服务时有发生,这让原本承载着情感与敬意的祭扫活动变了味,“代祭扫”行业的规范与标准,急需拨云见日。
“代祭扫”作为新兴服务模式,本应体现科技赋能传统文化的温度。但个别商家将祭扫异化为“流水线作业”,出现摆拍式祭奠、剧本化哭丧等乱象,不仅背离了清明祭祖的本意,更伤害了社会伦理情感。当祭品变成“电商爆款”、哀思沦为“付费表演”,传统文化的庄重性难免在商业浪潮中褪色。
要想让“代祭扫”行业步入正轨,监管与服务需双管齐下。相关部门应迅速行动起来,加快制定完善的行业服务标准,构建价格公示、服务追溯、投诉处理等一系列有效机制,以坚实的“制度护栏”,牢牢守住文化传承的底线。电商平台也责无旁贷,必须切实压实主体责任,加大对商家夸大宣传、虚假服务等不良行为的审核力度,促使“代祭扫”服务回归其应有的肃穆与庄重。值得欣慰的是,当下已有不少墓园积极探索,推出“云祭扫”官方平台,通过实名认证、流程透明化等举措,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范例。
心祭重于形祭,文化的传承终究要回归精神本质。我们既要充分尊重“指尖寄哀思”的现实需求,更要大力倡导“心诚情更真”的价值导向。社区不妨组织集体代祭公益服务,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帮助;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孝亲文化教育,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媒体也应积极发挥传播作用,大力弘扬绿色祭扫的新风尚。只有让技术创新与人文精神和谐共融、同频共振,才能让传统文化在时代发展中焕发生机,让清明时节的追思始终保持应有的庄重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