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西都市报记者 钟 梅
今年端午假期,“重庆非遗酿造消费季(重庆永川)红炉分会场暨诗画英山小美红炉——永川清水河乡村游乐季”在红炉镇清水河畔举行。在蜿蜒流淌的清水河畔,市民沿着新修的健身步道散步、休闲、赏景,孩子们则在步道上嬉笑着、奔跑着。岸边竹林下,游客举着相机或手机,兴高采烈地拍摄着“清泉石上流”的景致。
谁能想到,这个昔日的废弃煤矿,红炉镇依托自然禀赋,通过清水河山洪沟治理项目,实现了从“矿区”到“景区”的精彩蝶变。
从“工业命脉”到废弃矿区
清水河发源于英山之上的废弃煤矿洞,曾是红炉镇作为永川能源工业重镇的见证者。过去沿线5座煤矿的兴盛,让这里一度因矿业而经济繁荣,却也埋下了生态隐患。
“过去汛期一来,两岸泥土就被雨水冲刷进河道,造成河道淤积、河水水质下降等问题,清水河成了当地人的心头痛。”万胜村村民胡远国回忆。
转机始于2024年3月。永川区水利局投资1407万元,启动清水河山洪沟治理项目。通过护岸工程、疏浚清淤河道、新建拦砂堰等举措,系统性修复5.56公里河道。
“采用阶梯式处理增强蓄水功能,既防洪又灌溉,还栽种水生植物净化水质。”红炉镇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张波说,如今清水河沿线抵抗山洪灾害能力大幅提升,沿线龙井口村、万胜村3400余名村民再不必担心洪水威胁。
“黑色”变“绿色”的文旅密码
治理后的清水河,被赋予了新使命。红炉镇党委政府积极求变,巧妙利用清水河冬暖夏凉的自然特性,打造停车场、摸鱼塘、戏水潭、健身步道等基础设施,将工业遗迹转化为生态旅游资源。
“以前哪敢想象清水河会这样美!现在村民吃完饭就来这里打卡,沿着清水河健身步道散步,城里来的市民和外地游客都夸这里像画一样。”从小在清水河边长大的万胜村党委书记肖秀明笑着说,两岸生态环境得以改善的清水河,初步估算每年将为当地乡村旅游带来约18万元增收。
其实,这种“生态+文旅”的模式,与全国多地废弃矿区修复经验不谋而合。如江西寻乌县将稀土矿渣改造成油茶园和光伏电站,重庆市渝北区将废弃矿坑打造成矿山公园,均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红炉镇同样深谙此道,改建的8座人行桥和生态斜坡护岸不仅实用,更成为拍照打卡点;沿河栽植的花草与青山相映,构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意画卷。
乡村振兴的“活水之源”
清水河的蜕变,是永川用行动生动诠释“两山论”的缩影。
永川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治理后河道周边910亩土地免受洪水侵蚀,农户抽水灌溉更便捷。而红炉镇通过河长制常态化管理,确保了清水河“长清”。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红炉镇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这个曾经的工业地从矿渣堆积的废弃矿区华丽转身为生态景区,成为市民夏日清凉的网红打卡地,更成为了乡村旅游的新名片,实现了从“黑色矿业”到“绿色文旅”的跨越。未来,红炉镇将引入更多农文旅融合项目,让清水河成为永川西部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