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西都市报记者 肖必胜/文 刘 灿/图
2022年,永川区卫星湖街道大竹溪村党总支被确立为永川区软弱涣散组织,村“两委”班子存在干部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干事创业和服务群众激情不足、主责主业用力不均等问题,导致群众增收乏力,村集体经济增长缓慢,社会治理效果难以提升。
“知耻而后勇”。近3年来,街道党工委以区委组织部实施村(社区)干部“提质增能”行动为契机,以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集中整顿为抓手,在大竹溪村开启了一场大刀阔斧的整顿变革,历经两年多的不懈努力,于2024年底成功“摘帽”,实现了从“软弱涣散”到“充满活力”的跨越。
注入新鲜血液
激活人才引擎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大竹溪村加强对全村退役军人、大中专毕业生、乡村本土人才的调查摸底,为7名退役军人、30余名大专以上毕业生、近10名本土人才建立人才档案和储备库,及时为村“两委”补充“新鲜血液”。村“两委”干部平均年龄从整顿前的48岁降至38.5岁,班子结构得到优化,活力得到充分释放。
西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陈羲便是从人才后备库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代表。进入人才后备库后,他被村“两委”发现并吸收进村“两委”班子,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在实践中,村里根据他的能力和特长,为他“压担子”。去年6月28日,一场大暴雨冲垮了吊塘湾村民小组的渡槽,导致泥土入塘,群众作物受损,影响到两个村100余户村民的生产生活。陈羲接到任务后,深入群众了解受灾情况,听取群众诉求,最终在区水利局支持下,拿出整治方案,用20天时间修复了水毁渡槽,赢得了群众的一致称赞。这次经历不仅让陈羲学会了与群众打交道的技巧,提升了处理具体事务的能力,更让他深刻认识到站在群众立场思考问题、加强政策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现任村党总支书记刘必建也是从本土人才库脱颖而出的年轻干部代表。2021年4月,他作为本土人才被引进大竹溪村,同年12月底被选为十八届区人大代表,之后到街道进行多岗位锻炼,同时兼顾一些村上工作。2024年初,刘必建回到村上协助村委会主任工作,今年2月被街道任命为该村党总支书记。
为促进年轻干部成长,大竹溪村党总支推行“老带新”“师带徒”机制,3名老干部带3名年轻干部,一对一帮扶。魏承莉与柏佳便是其中一对,魏承莉是11年村“两委”骨干,柏佳刚大学毕业,在党建文秘岗锻炼。在魏承莉指导下,柏佳较快地熟悉了党建业务,深入基层走访群众,还曾及时救助突发昏厥的村民,尽显责任担当,成长为优秀基层干部。
产业发展谋新篇
生态经济两不误
在大竹溪村,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的生动案例随处可见。
“永川水花”是大竹溪村的品牌产业,畅销川渝及海内外,但基地曾因尾水超标排放而面临关停危机。村党组织认识到“保住生态才能保住产业”,2022年,积极向街道打报告、编制水花尾水治理项目。在街道支持下,争取到1200余万元市级专项资金,历时一年多完成治理,还打造成了集科普、观光、产业于一体的综合项目,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开启“永川水花”发展新征程。
但村“两委”一班人并未满足于此,依托“永川水花”基地,提出打造“星湖乳鱼”产业构想。在此过程中,退役军人、村民小组长谷山水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率先建立200余亩乳鱼养殖基地,实现稻鱼共生。发展中,水源问题凸显,村党组织投入17万元新建700多米自流渠,又向区农业农村委申请资金,新建提灌站、安装700余米波纹管道,彻底解决灌溉难题。
灌溉难题解决后,村里又积极引导乳鱼基地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百乐食品厂签订销售协议,向餐饮商会推荐乳鱼美食,与乐和乐都联动解决动物餐桌难题,形成组合拳,千方百计增加农民和养殖户收入,促进产业持续发展。
党建引领促治理
乡村旧貌换新颜
走进大竹溪村,整洁平坦的乡村道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口,新安装的路灯整齐排列,村民们的房屋经过风貌改造焕然一新,这是村里实施人居环境整治等“六项行动”带来的变化。村民张前进感慨:“以前家门口的路坑坑洼洼,晚上黑灯瞎火,现在路平了、灯亮了,日子越过越舒心!”
在社会治理方面,大竹溪村完善村规民约,持续开展矛盾纠纷大起底大排查大化解工作,将矛盾发现在源头,把纠纷化解在起初。因村里涉及园区征地、渝昆高铁、永川水花等项目建设,产生了不少矛盾纠纷。村里增强服务意识,联合辖区派出所、司法所、法庭,开展法律法规和政策宣讲。面对各种矛盾问题,村党总支联合多方力量化解纠纷。去年,因渝昆高铁建设土地赔偿问题,两户村民发生争执,该村联合司法所多次上门调解,最终达成和解。如今,村里矛盾少了,村民一门心思谋发展的意识增强了,社会治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如今的大竹溪村,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增强,人才队伍朝气蓬勃,产业发展蒸蒸日上,社会治理和谐有序。大竹溪村的成功“摘帽”,不仅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也让其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步子迈得更加坚定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