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2日 星期六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蔬菜”藏了双重“滋味”
——荣昌区仁义镇大力发展蔬菜产业见闻
  装车。

  采收。

  夏日的晨曦刚为大地镀上一层金光,荣昌区仁义镇永灵村的弘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蔬菜基地便已热闹非凡。

  基地内,清新的菜香裹挟着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放眼望去,碧绿的瓜藤浓密如绿色帐幔,润泽饱满的丝瓜、苦瓜挂满藤蔓,宛如一个个绿色的小灯笼;村民们来回穿梭,有条不紊地忙着采摘、分拣、打包、搬运、装车……小小蔬菜,却藏着科技与民生的双重“滋味”。

  智慧大棚“结金瓜”

  “我们下足了功夫,去年流转130多亩土地,专门种植丝瓜、苦瓜、黄瓜这些‘短平快’蔬菜。”该公司负责人一边查看大棚内的蔬菜长势,一边向记者介绍。

  为了在竞争激烈的蔬菜市场中脱颖而出,企业摒弃传统种植模式,引进智慧大棚进行管理种植,这一举措成为了产业发展的关键。

  “与传统大棚不同的是,这里建有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智能控制系统,主体采用新型环保材料,不仅防腐抗老化,更让农业生产节本增效。”负责人指着棚内的传感器笑着说。

  在传统农业中,农民只能凭借经验判断灌溉、施肥时机,不仅效率低,还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影响产量。如今,每个大棚安装了“小卫士”,土壤湿度、光照、温度等参数实时监测,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数据精准管理,节水30%,肥料利用率提升25%,产量也增加了15%,蔬菜品质更是没的说。

  “近段时间,智慧大棚里的蔬菜迎来大丰收,每天能采摘4000余斤蔬菜,亩产量1万余斤、产值1.5万余元,蔬菜主要发往重庆和本地超市。”看着一车车蔬菜从基地运出,负责人的脸上洋溢着喜悦。

  瓜藤串起“幸福链”

  蔬菜的种植、采收、装运等环节均需要人工操作,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增收的岗位。

  在蔬菜大棚外,50岁的村民蒋国容正麻利地对丝瓜进行打包、称重与装运。曾常年在外务工的她,去年返乡后,在基地找到了新工作。

  “一个月能挣近2000元,而且离家近,能照顾家里,比在外面漂泊强多了!”蒋国容笑着说,眼里满是对新生活的期待。

  正在采收苦瓜的黄大姐也打开话匣子:“我把家里的土地流转给企业,每年有600元的租金,平时还能来基地打工,一天能赚80多元,收入比以前高多了。”像蒋国容、黄大姐这样在基地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村民,目前已有30余名,不仅增加了经济收入,更收获了稳稳的幸福感。

  产业牵出“致富路”

  “弘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稳步发展,是我们挖掘地方特色资源,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通过引进优质企业,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业的结果。”该镇负责人介绍。

  去年以来,该镇组织专班到永灵村调研土壤质地、水源条件、交通区位等资源禀赋,结合市场需求,科学制定智慧大棚蔬菜种植方案。

  为破解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该镇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同时撬动企业投入,为蔬菜基地修建了生产路、地埋管、生产桥等基础设施,解决了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与区级相关部门积极对接,为企业争取专项资金,用于基地的技术指导和智慧系统建设;推动村集体经济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每年为村集体带来3万元分红。一系列举措,不仅让当地“菜篮子”更加充盈,更为群众开辟了一条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新路径。

  接下来,该镇将围绕蔬菜产业做文章,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推动企业引进新技术,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发展蔬菜深加工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让蔬菜产业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荣昌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何文杰 通讯员 廖怡云

  据《荣昌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荣昌区仁义镇大力发展蔬菜产业见闻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新重庆
   第03版:新永川
   第04版:新永川
   第05版:特别报道
   第06版:新永川
   第07版:看渝西
   第08版:看渝西
   第09版:都市汇
   第10版:双城记
   第11版:香海棠
   第12版:公益
“小蔬菜”藏了双重“滋味”
万亩水稻统防统治 筑牢金秋丰收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