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4日 星期四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烽烟卷怒火
——留在永川的抗战记忆

  赵厚庆

  (接上期)

  永川人郑东琴曾为卢作孚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办人之一,后来任该公司董事长,兼任长江轮船公司董事长。实业救国,时不我待。郑东琴和同事们协助卢作孚完成“中国敦刻尔克”壮举:无惧狂轰滥炸,不管天晴下雨,不分白天黑夜,经过40天的抢运,终于在宜昌被日军攻陷之前,将那里的志士能人和重要的囤积物资成功抢运到四川大后方。

  永川的抗战是全民的抗战。“同仇敌忾”的含义在民族警醒、全民抗战中得以充分的诠释。

  五、浴血疆场:军人的铁拳与忠魂

  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倡导和推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所促成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反侵略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39年、1944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将军两次来到永川,宣传抗日,劝导群众节约献金,支援抗战。

  永川档案馆1001号全宗军事类档案记载,八年抗战期间,永川总计送配兵员25338人,另有339名知识青年投笔从戎,随远征军出征异国他乡。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据介绍,永川中学随川军抗日的几十位同学最终进入远征军行列,抗战胜利多年后,直至现在均无生还消息。在全国4467名远征军战士中,永川汽车25队的离休工人陈更新和朱一南均是其中一员。

  《抗战精神传后代,团徽闪烁亮永川》的电影短片里提到的蒋印生,本来有一个富裕的华侨家庭,他的父亲和哥哥是当地有名的牙医,原本衣食无忧。蒋印生小时候常常是哥哥蒋国生的“尾巴”,跟随着四处巡医的“阿斯顿·马丁”轿车,趁哥哥为人治牙,便摆弄车上器件;到10岁时,居然就摸熟了这部私车。1939年,他在见到陈嘉庚为首的南侨总会招募军车驾驶员的紧急通告后,心急火燎,便悄悄约了几名同学前往华侨筹赈总会,报名参加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简称南侨机工)。招募处的人谁信呀?明眼人一下就看出来这个13岁的蒋印生还带有娃娃气呢!蒋印生嘴硬,偏说自己已经16岁了。聪明人既机灵又会显摆,他边说边跑到旁边的一辆轿车上,不用吹灰之力便“哒哒哒”地发动了车子。工作人员见状伸出了大拇指,终于接纳了他。离家那天,蒋印生只带了两件换洗衣服,显得有些匆忙。他一面同情中华民族的遭遇,一面又牵挂着父母,于是衣袋里留着一张全家福照片,一有空就拿出来端详。

  抗战初期,中国海上通道被日军切断,只好利用连接云南与缅甸的滇缅公路,这条1938年开始修建的公路与缅甸的中央铁路连接,正好运送军事物资、生活用品到前线。

  抗战结束后的1946年,蒋印生进入贵阳国民党部队辎汽七团一连任驾驶员,后随军起义,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汽车五团。

  我从不同的渠道(政协文史资料或记者采访的文章)了解到,作为永川人,在外抗击日寇的名将不少,其事迹令人感奋。大致以出生年月为序,主要有:

  潘左(1875-1942),抗日名将。毕业于四川速成军事学校,历任国民党21军团长、旅长。1928年捐田150亩在永川望城坡创办新民小学。1938年出川抗日,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与日军第九师团和久留旅团激战,立下战功,升任148师师长。1939年春,参加收复芜湖战役。夏,在山西南部阻击日军,奋战三天三夜,将敌击退。1942年5月,伏击日军,歼敌志摩联队大部,生擒1名军曹,荣记大功2次,获奖章。不久又击落日机1架,俘获海军大佐1名。其后,战区指挥官顾祝同调他任50军副军长,潘不服调动,并提出辞职。顾祝同只同意他在铅山休养。潘在休养期间怀疑被软禁,担心将来受处分而自杀。1944年8月15日,潘被追赠为陆军中将。

  江访涛,字永,1890年生。民国初年毕业于四川陆军军官学校,与刘伯承、李家钰、王铭章为同期同学。民国8年考入北京陆军大学。毕业后历任川军旅、师、军参谋长。“七七事变”后,任22集团军少将参谋处长、代理参谋长。徐州战场上,巧妙地突破日军薄弱环节,使我军免受重大损失。台儿庄战役中,同学王铭章壮烈牺牲。江将军化悲痛为力量,组织反攻,夺回了县城,牵制了日军大部分兵力,保证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彭光汉(1895-1971),名焕章。四川陆军军官传习所毕业。1932年任第21军1师1旅少将旅长,1938年任第56军164师师长,1944年3月加入民盟。1948年任四川省第6区(宜宾)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期间,曾将自己掌握的6个保安中队里的5个中队交由中共地下党员樊学枫组建“横江纵队”;1949年12月11日在四川宜宾起义。后任川南人民行署农林厅厅长兼水利局局长,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四川省内江专区副专员,四川省政协委员,民盟四川省委主委。1971年12月3日在四川内江病逝。

  何葆恒(1900-1950),青年时参军,1936年进陆军第21军军事骨干训练班第一期受训。1939年出川抗日,升任162师484旅旅长。后来和新四军配合作战,成为抗日名将。1941年升任162师师长,率军参加保卫大洪山战斗取得胜利。1942年底,送给新四军游击队一批枪支弹药、医疗药品用具。1943年2月,守备沙市南岸太平口江防,与进攻的日军激战至4月。1944年3月,死守襄阳三姐桥,后奉命南下时,沿途袭击敌军,焚毁敌弹药库10余处,受到战区嘉奖。1944年7月,奉命堵击南下抗日的八路军王震部,他秘告驻地情况,让八路军避开后到达目的地。1945年2月授陆军少将。日本投降后,何6次申请还乡为民,获准后回到永川定居。

  黄振刚(1901—1946),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后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第2军54师27团团长、33师少将副师长。1932年随李延年赴上海支援十九路军共同抗击日寇,在街巷展开血战,使日寇久攻不下,三易其帅。1937年参加了“淞沪会战”。1938年3月,率领战士将日军围困在台儿庄东北角,顶住了日军增援部队的外包围。此后,又参加了武汉会战、桂南会战、枣宜会战、湘桂会战以及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后因重病不愈而去世。

  刘泽膏,1901年生于红炉,黄埔5期学生。刘泽膏最初在军阀熊克武部队任排长、连长,1925年考入黄埔5期,毕业后随军北伐至上海。1932年1月28日晚,驻沪日军发动“一·二八事变”。时任十九路军连长的刘泽膏战绩突出,晋升为营长。抗战初期,他在第一战区某部任少将参谋,后调该战区某部任师长。抗战胜利后调任四川省荣(县)威(远)师管区少将副司令,解放前夕率部起义,后申请回家务农。

  凌谏衔,永川临江人,黄埔6期学生。他曾在军阀刘湘所办的军官教育团学习,毕业后在郭勋祺部任上尉,后报考黄埔军校,3年后回到郭部任营长、参谋等职。抗战爆发,凌谏衔随部出川,因作战勇敢升任团长。1938年冬,凌谏衔所部奉命负责武汉一段长江的江防,炮击日军军舰,屡建奇功,后任旅长,又升为145师师长和147师师长。抗战胜利后,凌谏衔升任21军副军长,解放前夕率部起义,1956年病逝于永川。

  李兆麟,字宗凡(1911—1941),1935年毕业于中央军校洛阳分校,任国民革命军第22集团军第124师371团2营上尉连长。1937年9月到山西前线抗日。在忻口战役中的娘子关阵地上负重伤。1938年为阻击南下日军,扼守滕县要冲,再次负伤。伤愈归队后,擢升为124师371团2营少校营长。1941年5月初,奉命到唐县镇阻击日寇,战斗中不幸被敌弹射中,壮烈牺牲。

  王大中(1911~1987),字景云,号素龙,黄埔军校第10期学生。1936年毕业后参加国民革命野战军。1937年上海“八一三”事变时,任补充第二团机三连连长,在上海江湾与日军进行了40多天战斗,经常一天只吃两顿饭,趁夜间向敌人突袭,其艰苦卓绝可想而知。以后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61师,奉命调河南。1943年任国民党上校团长。他书写在“印缅中国抗日阵亡将士公墓”的大对联“为人类正义而战,牺牲小我成大我;争民族生存而死,抛洒忠魂换国魂”行楷书写,用笔凝练,大有忠烈之气,豪壮之情。王大中1947年考入国民党陆军大学。l949年毕业后任国民党罗广文兵团少将参谋长。同年12月在四川郫县起义,不久,定居济南。我曾写了篇《王大中赋》,兹录赋文一节:

  “诞生于辛亥革命之岁,启蒙于乡邑私塾之堂,就读于永川中学之序,深造于黄埔军校之庠。从戎翌年,恰逢西安事变;抗日热情,胸内倒海翻江。卢沟桥枪声骤起,王大中磨拳擦掌;八一三十万火急,二十旅首上战场。一日两餐,夜间突击;层层设防,子丑响枪。近战四十余日;刀刃闪亮发光。紧咬日军痛点,战于两广滇湘。尔后毅然远征,不惮背井离乡。收复南杜城,警备新平洋。市民谢王公,勒石以颂扬。继而攻克昔卜,日寇鼠窜逃亡。载誉回祖国,声威振邻邦。”

  蒋国均,生于1916年4月8日,1935年8月在四川省懋功县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八路军129师排长、连长,平汉铁路抗日游击队营长,随后调回129师任副团长、团长,以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12军34师师长、浙江省杭州军分区司令员。1956年4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66年5月因健康原因,离职休养,享受正军职待遇。他先后参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百团大战、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等。曾两次负伤(为三等甲级残废)。因屡建战功,分别被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奖章、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朝鲜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1992年3月16日因病医治无效,在杭州逝世,终年76岁。

  有一个人比较特殊,那就是老家属铜梁解放初划归永川的红色特工郭汝瑰,早年于黄埔军校第5期学习期间,与川军中的共产党员袁镜铭结为好友,后来经袁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7年“淞沪会战”,由于该师42旅旅长怯阵,郭汝瑰被师长临时指派为代理旅长。郭汝瑰率领部下经过了7天7夜的血战,虽然该旅8000多人只剩下2000多,但是守住了阵地。武汉会战中,国军采纳郭汝瑰的建议,使日军付出了惨重代价。1942年的第三次长沙会战中,郭汝瑰率部以弱胜强,又受到了战区司令薛岳的嘉奖。抗战胜利后,郭汝瑰在地下工作者任廉儒的安排下与董必武同志面谈了两次。董必武同志要求郭汝瑰留在国民党中枢,为解放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蒋介石为全面内战而部署的《国军战斗序列》,就是郭汝瑰在第一时间传送到延安的。1949年12月11日,“国军”72军军长郭汝瑰在四川宜宾通电起义,蒋介石气急败坏,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如此倚重的郭汝瑰会是共产党的红色特工,就连我方“龙潭三杰”之一的李克农都评价为“一个人可以顶一个军团”。1980年,郭汝瑰于73岁时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年10月23日,90岁的这位传奇卧底因车祸不幸离世。

  此外,医学界的陈文贵也是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无畏的坚强战士,令敌人胆寒的科学家。陈文贵(1902—1974)又名愠(yùn)愧,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22年进湖南雅礼大学预科学习,次年考入湖南湘雅医学院。1928年春,转入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医科学习,1929年获博士学位,后来到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细菌血清病理学。1940年底,揭露日本侵略者在我国进行了细菌战。1941年11月,撰写了《常德鼠疫调查报告书》。1950年清理国民政府卫生档案时,人们才知道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而陈文贵则是最早的见证人和控诉人。

  这些抗日名将、资深专家虽然作古,但他们敢于斗争的精神和爱国爱乡的情怀永远是鼓舞我们踔厉前行的巨大动力。

  不计身份,只恋报国。1915年9月15日出生于永川张家区(后为仙龙镇)的邓德高,23岁时考入黄埔军校14期六总队一大队,后到黄埔军校武冈第二分校学习。1943年毕业后保家卫国,先后转战于江西、湖南、湖北等地。风雨炼铁骨,晚霞看劲松。2015年,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帮助这位抗战老兵住进了养老院。2018年10月31日邓爷爷离世,享年103岁。

  1917年生于永川茶山竹海街道的胡少云,在国难深重、山河破碎之际,20多岁入伍抗日,先从部队御敌于九江,后又退守长沙,战败后返渝回乡。回乡不久心有不甘,便于1944年再次入伍,加入中国驻印军新编第一军,转战缅甸。抗战胜利后,他回乡务农,默默无闻地以度余生。2015年,胡少云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这份迟来的认可,让他深感欣慰。2021年,胡少云去世后,志愿者为其修墓立碑,以铭记他的英雄事迹。

  让永川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倍感欣慰的是,永川白塔陵园已有3名抗战老兵免费入园安葬。(未完待续)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留在永川的抗战记忆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新永川
   第05版:新永川
   第06版:新永川
   第07版:新永川
   第08版:看渝西
   第09版:都市汇
   第10版:双城记
   第11版:香海棠
   第12版:公益
烽烟卷怒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