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02日 星期四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存的“此在”与生命的“永恒”
——张者《山前该有一棵树》的内蕴解读

  ◎李天福  胡  牧

  《山前该有一棵树》(以下简称《树》)是张者讲述自己的精神原乡——新疆的一个关于树与人的故事,书写了自我和兵团情感交汇的感人故事,其情感内蕴与作家书写新疆的其他作品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一、无树的单调与多重因果关系的设置

  《树》呈现的环境是天山南坡一个矿区,这个矿区无树既跟地域环境有关,又跟当时人们战鼓声声开矿采石的实践活动有关。“在寸草不生的天山南坡的一个山沟里,我们太需要一棵树了。一棵树有时候比水更重要。水关乎我们的生命,树却关系到我们的心灵,这不仅仅是遮荫那么简单。人类是树上下来的,树才是人类真正的精神原乡。”

  在张者看来,树不仅是人永恒的陪伴和荫蔽,而且还是天山南坡人们的一个愿望。在天山南坡的山沟里,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不仅自然资源极为匮乏,而且精神世界也极为苍白。现实中缺席的树,成了孩子们的精神寄托和心灵渴望。甚至山上缺水的现实使得孩子们也特别渴望喝到“甜水”。孩子们太需要树了,太需要得到关爱了。他们的愿望十分朴素,朴素得让人心酸。没有树,那就栽树或者移植树。在今天,这不是一个问题,但在当时这谈何容易!

  在作者的记忆里,“我”上学那个地方自然条件相当不好。作者认为,只有小说才能更好地写好这样的环境。因为小说可以通过叙事去容纳作家要说而未说尽的话,叙事情节后面有广阔的解读空间。胡老师尽管命途多舛,人生不顺,但他有真才实学,有作为一个老师的良知和智慧,是一名名副其实的全科教师。而那个年代所谓的“全科教师”恰恰反映了艰苦地区师资的极度匮乏。可见,胡老师对当时的孩子们来说是多么不可或缺。幸运的是,他是一位懂学生、怜爱学生又善教学的好老师。从这方面来说,孩子们又是幸福的。

  不难发现,“我”的回忆和讲述尽管笑里含着泪,轻松中泛着酸涩的余味,但总的基调是快乐而有滋味的,是充满着感佩与敬意的,是齐泽克所说的“从不完美中发现完美,便是爱这世界的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小说里包含了多重因果关系。胡老师为什么来到矿区简陋的学校教书?大人们为何要来这里采矿?为什么要移栽树?为什么移栽没有成功?这一切都是有着因果关系的。小说文本也一一呈现了其原因。作品主题隐含在这些因果关系之中。对于胡老师的意外去世,小说早有伏笔:“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作者用了比喻“如天神的战鼓”,足见其开矿采石惊天阵势及其隐含的危险性。在这样极度危险的环境下教学,胡老师毫无畏惧。他在课堂上循循善诱,显现了渊博的知识,使“我们”忘却了“战鼓”声带来的恐惧感。“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这个情节体现了胡老师风趣乐观的性格。然而,谁又曾料到,这“如天神的战鼓”隐藏着祸患!

  二、艰苦的岁月与快乐记忆的钩沉

  如张者所说,《树》不仅是写树,而且在写人,归根结底是写一位让人刻骨铭心的好老师。

  一位真正的好老师,是必定能够对学生思想、心灵、情感产生积极影响的老师。胡老师学识丰富,深深爱着“我们”。他始终以“一鼓作气”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以被优秀传统文化濡染的儒雅气质,以自身的文化追求与传承,影响着孩子们未来的生命走向。

  面对孩子们渴望树的愿望,胡老师为“我们”感到惋惜,但他又有大局意识和教育智慧。他对学生的安慰,就是如盐溶于水般实施了“课程思政”。“同学们,真不该让你们在没有树的地方成长。可是,没有办法,你们是兵团人的孩子,父母走到哪里,就要跟到哪里。”他不只是简单上课传递知识,而是进行启发式教学,适时给学生讲新疆树的故事,讲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故事,切实增强了课堂的知识性、趣味性、思政性,达到了立德树人的好效果。

  难能可贵的是,胡老师总是在艰苦环境下与学生们一起创造快乐。他让“我们”搭乘水罐车下山观察移树的行动就是一个文化符码。从中,“我们”知道胡老师一直把学生的心愿放在心上。老师对学生的这份爱,学生是能够体会到并用一生去记取的。这就是老师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移树是胡老师本职工作以外的事情,可他还是乐于去做。学生们是能够读懂、记住老师这份情怀的!胡老师与学生课内课外在一起的日子丰富了学生的精神内存。

  多年后,学生们深切缅怀胡老师。在孩子们的记忆里,胡杨树自然地与胡老师联系起来,树与人最终都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面对荒凉的生存环境,胡老师在语文课上注重引导学生对大自然生机的想象和向往。他注重经典文学作品的吟诵,注重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作文训练,不断为学生创设观察生活的机会。他注重从孩子们的现实生活出发布置作文题目,让学生从自己亲身经历中提炼写作素材。他在课堂上布置作文题目《苦泉水》《戈壁滩》《矿山人物之一》《矿山人物之二》等等。从这些题目来看,胡老师很注重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设置写作对象。这在语文教学上是可圈可点的。

  可是,张者写这篇小说的目的不是为了展示胡老师的教学艺术,而是写人的一种生命意志、生命情怀。写普通环境下普通的人,张扬生命的韧性和朴素,是这篇小说留给人的审美内涵。胡老师的教学、胡老师和孩子们待在一起的点点滴滴的时光,是孩子们心中一抹明亮的希冀,是一种向死而生的“精神信仰”,必将对孩子们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因“树”而生的故事与回忆的诗意性

  《树》的故事情节围绕“没有树——移栽树——挽救树——失去树”而展开,因“树”而生的一切构成了小说的基本内容。

  面对山上无树的单调,孩子们渴望在自己的世界里见到一棵树。这样的愿望谁来帮孩子们实现?当然不是忙碌的家长们,而是孩子们的胡老师。胡老师的决策给了孩子们参与观察移树的机会,自然带给孩子们放飞的快乐。尤其是孩子们在胜利渠饥渴般饮水的情节,更是原生性展现了孩子们亲水乐水的天性,更衬托了孩子们所处自然环境的艰苦。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天真快乐毕竟是孩子们的天性,追求快乐也是孩子们的本真趋求。小说叙事呈现的,恰恰是孩子们观察大人们移树的乐趣。

  树是孩子们生活和精神的审美升华。小说详写了移栽胡杨树的过程。原本有危险存在的下山过程,被作家写得生动有趣。下山坐车过程中,同学们互相开玩笑、说笑,整个过程充满乐趣。“我”以亲历者的身份介入叙事,这样的叙事以回忆的口吻展开。在大人们移树的过程中,孩子们借机到胜利渠边喝水。这是孩子们下山的又一快乐。这个情节说明学校水资源的极度匮乏,因为“我们已经喝了很长时间苦泉水了”。当地自然环境越恶劣,越能说明兵团人的奉献精神。兵团人,这些孩子的父母“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

  张者与新疆建设兵团相关的小说其实都是在怀念原乡。张者要以一腔对故土的眷恋,去纪念自我和兵团情感交汇的历史。可是,“自我和兵团情感交汇的历史”充满着多面性,反映在张者写作中形成了作品的丰厚意蕴。《树》安放了一群孩子的一段成长记忆,安放了一段艰苦却又天真活泼的美好时光。在这段美好的时光里,学生们遇到像胡老师这样的良师益友,更增添了回忆的情感性和诗意性。

  四、双重悲剧与胡杨树的象征意义

  《树》具有忧伤的基调,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生命和生存的悲剧故事。

  树移栽后,如何让树成活?胡老师有他所谓的护树举措。他在夜晚集合所有男生,面对移栽的胡杨树撒童子尿。作者详细写了撒尿的过程,同样充满乐趣。由于违背了科学规律,胡杨树终究没有救活,这是胡杨树的悲剧。胡老师带领学生采取的护树举措,向善但不循真,以致于树没栽活。

  小说结局暗合了张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人在一段历史时间内只能和天达到一种平衡,不能胜天。这样写反映了我的自然观、世界观。我写人和自然的关系,最后的结论是人不可能胜天,必须和自然达成和谐……人类生活在这个世界,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非常脆弱。”张者的这番话对于我们从深层理解小说内蕴是很有帮助的。

  这是一棵树的悲剧。更让人惋惜的是,跟这棵胡杨树息息相关的胡老师被飞来“横祸”夺去了生命,因公殉职。这又成了人的悲剧。这样的结果让学生们终生无法忘怀。所以,作者无论是对树的描写,还是对胡老师的描写,都充满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移树后的护树行动尽管失败了,但体现了胡老师对学生们需求的尊重和重视,另一方面,移树后的护树行动也体现了胡老师深沉的师爱,让人肃然起敬。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当年孩子们还对矿山充满神秘的猜想,认为那里的矿石是可以用来造原子弹的铀矿。于是,矿上大人们的劳动在孩子们眼里具有了神圣性。后来人们才发现,那些矿石“只是普通的石灰石”。人们当年那种冲天干劲似乎被泼了冷水。矿石的神圣性、神秘性顿时被解构了。

  苍天含泪,命运不公。胡老师被飞石击中头部不幸去世后,胡杨树仿佛通灵,也死去了。人和树生命的逝去,使小说叙事带有了存在主义式的悲剧意味。树的命运跟自然环境有关。人的命运跟社会环境有关,跟历史的偶然性有关。作者将树木的死亡与胡老师遭遇不测联系起来,这是有深意的。悲剧的发生荡气回肠,让人悲戚,却给人留下一种宝贵的精神。胡老师生前救活一棵树的愿望终究没有实现,其生命意志高扬了又蔫下去。后来,“我们”得知,树没有栽活是有原因的,跟胡老师某方面知识欠缺有一定关系。无论是人的无知,还是生活中的偶然,人、树和矿山的存在似乎带上了一点荒谬意味。但存在的荒谬背后,是小说包含的对生命意志的张扬。进一步讲,小说始终灌注着兵团人的一种豪情、一种可贵的精神。小说借胡杨树的特征象征了人的一种精神,准确地说,象征了兵团人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伟大精神。

  深度解读,我们不难认同“胡杨树是一种伟大的树”,更能深切体认到兵团人是一群伟大的人!胡杨树“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下一千年不朽”的特性让人肃然起敬,这也是作者对胡杨树生命的肯定、赞赏和崇敬。在小说中,胡杨树一方面象征了兵团人的献身精神,另一方面象征了胡老师的献身精神。在时间长河里,某一段历史是有限的,人的生命更是有限的。然而,人留下的某种精神却能够穿越时空,穿越千年、万年,永远激励人、鼓舞人、净化人,如兵团精神等。

  这正是小说给人力量、给人鼓舞、给人崇高感的地方。这正是作者对人与大自然关系、对主客体之间关系的暗示和思考,是生命意志的高扬让人在荒诞图景中努力寻求生命意志,进而带给人的生命价值感和生命意义感。

  五、树与人:精神的原乡

  矿区的成长环境简陋得不能再简陋,但当年简陋的环境却让那些学生难以忘怀。不知何时,胡杨树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走进了“我们”的生命和情感。树与人的故事,成长与死亡的过往,既反映了生命意志高扬带来的生命张力,又暗含着一种无力的宿命感。

  对于“我们”这群被贴上“疆二代”“兵团二代”标签的人来说,唯一的树、唯一的老师成了“我们”出发的起点,成了“我们”精神的原乡,是“我们”身后缭绕不绝的乡愁。他们留下的伟大精神成了“我们”人生“出发”的起点和原乡。

  “多年以后,当我回到新疆时,我和同学们再次去了那个已经废弃的矿山。”一如人们对承载自己童年记忆的老屋的怀念。这其实也是作者在怀念故乡,是在生发故乡的意义。人用记忆填补故乡的空白,建构起故乡对自己生命轨迹的意义。人长大后,可以走很远很远,但永远走不出故乡对自己心灵画的一个圈。“我们没有忘记那棵死去的胡杨树,我们坚信它死后一千年不倒。那是我们的故乡树,也留下了乡愁。”那树,那人,成了“我们”永不磨灭的记忆。

  这里,作家写出了深情,打动了人心。在文本敞开的一瞬间,“我们”的记忆成为永恒!“我们当然没忘记去胜利渠边看望胡老师。让我们惊喜的是,在胡老师的孤坟边真的长出了一棵胡杨树。我们围成一圈坐在树下,回忆胡老师,背诵那段《诗经》。”

  假若真有天国的话,那么远在天国的胡老师并不孤单,因为有一棵向上生长的胡杨树陪伴着他,告慰着他。在这里,小说中的树与人留给我们的是深层的体悟、无尽的回味……

  综上所述,《树》在叙事上遵循了传统技法,但是表达的内容却是立体多维的。小说成功塑造了胡老师这位好老师形象,也从侧面表现出兵团人的奉献精神。小说以纯文学的审美表达再现了新疆兵团历史的一个侧面,彰显出作者强烈的人生体验和写作风格。

  作品超越这些的,还有作者的命运观。平凡人物的命运在作品中得到关注和表达。换言之,小说一方面写到了新疆兵团的某些侧面,另一方面写到了人物命运,写到了生命的偶然与必然,写到了生命超越“此在”的“永恒”。两者结合起来,加大了小说的叙事张力,使其获得了审美内涵的丰厚性、情感性和人文性。从而,小说也获得了某种经典性。

  自然,作者和作品载誉归来,也是情理中的事情了。

  作者简介:

  李天福,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胡牧,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张者《山前该有一棵树》的内蕴解读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新永川
   第04版:新永川
   第05版:新永川
   第06版:思想苑
   第07版:看渝西
   第08版:看渝西
   第09版:都市汇
   第10版:双城记
   第11版:香海棠
   第12版:广角镜
生存的“此在”与生命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