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渝西都市报记者 吕 薇 通讯员 冉万红)随着老龄化的加剧,方便老人就餐、推进养老食堂建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5月30日,区人大中山路街道工委组织辖区人大代表、议事代表开展辖区养老食堂建设情况视察活动。
代表们先后来到重庆米熟香餐饮配送有限公司、红河路社区、东站社区养老食堂视察。在米熟香公司加工车间,代表们看到工作人员身着工作服,佩戴帽子、口罩有序操作,车间内干净整洁,配备有智能化蔬菜焯水生产线、炒菜机器人、机械封装机等。该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采用集中规模化采购,由中央厨房烹制后统一无菌送达餐桌,所有成品严格检测、留样保存,现有生产和配送能力每餐2万至3万份,二期建设投入完成以后,配送能力能达到每餐3万至5万份。
中山路街道常住人口42.6万人,6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6.3万余人,占比14.9%,养老食堂已建成并投入使用2个,可同时服务400位老人就餐,目前已服务3.3万人次。正在建设中的1个,计划服务300人,同时辖区内4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也可提供助餐服务200余人。运营模式分别是“中央厨房+配送”模式和现场制作+门店+上门模式,每餐提供6—15个菜品供选择,供应午餐和晚餐。
座谈会上,代表们听取了街道养老食堂建设情况汇报,对街道养老食堂建设给予肯定,同时建议强化宣传扩大影响,提高养老食堂知晓度,方便有需求的市民轻松点餐、就近用餐;建立健全意见建议反馈机制,调整运营补贴模式,采取阶梯式补助政策,激励企业提升服务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挖掘消费群体,吸引更多客源,弥补量小成本高的不足;引导企业提前规划发展方向,寻求持续经营的发展思路;在“一老一小”聚居小区开展配餐点试点,招募志愿者开展周末及节假日送餐服务、微心愿认领等活动,在社区党委的引领下为困难群体送去关爱,实现双赢局面;探索养老助餐消费与医保系统相结合,开辟医养结合新途径,因地制宜增加健康讲座、文化娱乐、按摩、艾灸、中医理疗等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努力将养老食堂建设成为老年人的“温馨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