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16日 星期三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野生动物幼崽的“拯救者”
——记重庆市最美退役军人沈伟
沈伟给虎崽喂食
沈伟与“小米渣”

  渝西都市报记者  凌泽英

  今年8月,重庆市委宣传部、市精神文明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重庆警备区政治工作局联合举办的“新时代奋斗者 2023年重庆市最美退役军人”发布仪式上,重庆旅游集团旗下重庆市乐和乐都旅游有限公司的动物饲养员沈伟获评重庆市“最美退役军人”。

  曾为“全国旅游系统劳动模范”的沈伟,2001年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解放军战士。退役后,他来到乐和乐都,把野生动物迁地保护作为新的阵地,让入骨的军魂散发出耀眼的时代光芒。

  广阔农村和睦家

  部队锻炼铮铮铁骨好男儿

  1983年3月,沈伟出生在永川区三教镇永玻村,父母是淳朴的农民。沈伟上有两个姐姐,大姐考上中师;二姐考上中专那年,他也考上了高中,因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为让姐姐继续读书,他辍学回了家。但他毫无怨言,全家和睦。

  之后,沈伟曾外出广东打工,因年龄太小而在滑冰鞋生产厂加班太多,三个月后便回到家乡务农。

  2001年,沈伟18岁,部队来征兵,他踏上去昆明某陆军部队的征途,开始新的部队生活。部队严肃的纪律、规律的生活、严格的训练,让沈伟逐渐蜕变。他记得有一次部队外出演练,因班长生病,时任副班长的他带着7人挖掩体、战壕,连续作战3天3夜,圆满完成任务。“那几天累惨了,即便站着,靠着锄头都能睡着。”沈伟对那段经历记忆犹新。

  正是部队这个“大熔炉”,让“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信念在沈伟心里从此扎了根,服从命令、坚守岗位是军人的天职。原本腼腆、内向性格的他通过两年部队生活锻炼,变得阳光、自信、开朗。

  人工育幼袋鼠成活第一人

  他填补了国内野生动物人工育幼成功的空白

  2003年,退役的沈伟来到乐和乐都当起了动物饲养员。在野生动物迁地保护战线上的这次坚守,他一干就是20年。

  2013年1月的一个普通清晨,沈伟巡视动物馆舍时,发现一只袋鼠妈妈倒在地上,已无生命迹象,而20米外一只掉袋早产体型十分娇小的小袋鼠躺地呻吟、瑟瑟发抖。刚出生的小袋鼠各项功能器官均未发育完全,须在妈妈的育儿袋里孕育六七个月后才能下地活动,一年后才能正式断奶。早产袋鼠的人工育幼是野生动物人工繁育的一大难题,在国内几乎没有成功经验可寻,有些人当场就表示放弃。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沈伟成为小袋鼠的临时奶爸,给小袋鼠取名“小米渣”。作为奶爸,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吃的问题。人类婴幼儿用配方奶粉来代替母乳,但这些适合野生动物袋鼠吗?

  为了找到合适的替代母乳,他翻阅了大量参考资料和学术论文,小心翼翼地进行尝试。历经上百次失败后,他发现羚羊奶可以替代袋鼠妈妈的奶水,而且“小米渣”十分喜欢这种味道。这一发现让沈伟欣喜若狂,悬在半空的心终于落了地。之后的每一天,他都会去羚羊馆挤鲜羊奶,煮沸再冷却,用温度计精确测量(最接近袋鼠妈妈的温度)。刚开始,小米渣每两个小时吃一次,每天要吃12次奶。那时条件简陋,沈伟天天陪伴,夜晚只能和衣躺木板上休息一小会儿。

  “喂了两个三个月,发现小米渣只长毛,不长体重,而且不像袋鼠妈妈养的可以下地跑跳、吃鲜草,我感觉人工育幼10天不如动物妈妈养育1小时。”尽管如此,沈伟没有放弃,直到半岁后喂奶时间才调整至3小时一次……攻克了草食性野生动物人工育幼的难题。

  “吃喝拉撒睡”是野生动物一生的主旋律。吃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睡的问题了。温度低了会冻着,温度高了会热着,把它放进纸箱里,它又一直不卧不睡,总是烦躁不安。睡眠不足会严重影响“小米渣”的成长。沈伟只能把它抱在怀里,像哄小孩一样,边走边拍后背哄着,意外的是“小米渣”不一会儿就安静下来,还发出均匀鼾声。持续了一段时间,细心的沈伟发现,当把“小米渣”捧在怀中时,它直往自己的工作服里钻。受此启发,沈伟利用自家小毛毯缝了一个育儿袋,“小米渣”喜欢不已,睡觉也变得踏实了,“沈氏”育儿袋诞生。

  自从人工饲养“小米渣”后,沈伟每天吃住都在动物馆舍,从调制奶水、喂养方式到解决小袋鼠保暖、睡觉的问题,亲力亲为,半年里回家不到3次。冬天,山上馆舍寒风刺骨。夏天,闷热难耐,蚊虫叮咬。那段时间,即便是寒冷的冬季,他的身上也是“红包”无数。

  2016年,乐和乐都自豪地宣布:早产袋鼠“小米渣”人工育幼成功。3年1095天的坚守,沈伟成为国内人工育幼袋鼠成活的第一人。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华龙网等媒体相继报道这一喜讯。

  30多只狮虎猴狼幼崽人工育幼

  他组建起野生动物育幼“专业团队”

  在动物育幼的道路上,经验仅仅只是重要参考,必须根据小动物的品种、年龄、身体状况等区别对待。每一次送到他面前奄奄一息的动物幼崽,沈伟都给它们带来生的喜悦。

  多年饲养工作中,沈伟发现,动物与人不同,有的动物妈妈头胎、二胎没有育幼经验,生下来后根本不管幼崽;有的生了双胞胎,只管一个;还有的哺育几天后,突然烦躁不已,甚至踢伤幼崽直至遗弃,而这些幼崽的养育,全都成了动物奶爸沈伟的活儿。有人问他:“每天晚上陪幼崽一起度过的加班之夜,5块钱加班费,你怎么都要干?甚至还要帮助幼崽排便、擦屁股……”沈伟说:“我不为钱,只是单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些小动物养活。”

  每一次接到新的幼崽,他都必须从奶源、奶温、温湿度等方面着手重新尝试。动物育幼就是同命运和死神抗争,每一次的失败都意味着动物幼崽离死神更近一步。多年来,他通过在育幼箱使用、母乳替代品、奶瓶奶嘴选择、温湿度控制、机体清洁、排便刺激方式等方面进行不断尝试,攻克了多个人工育幼难题,成功总结出一整套相对成熟的兽类动物人工育幼工作经验,并将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身边的同事,组建起了乐和乐都首个野生动物育幼5人团队。

  2020年以来,他带领团队成功实现了人工育幼非洲狮、金虎、白虎、松鼠猴、环尾狐猴、狼等幼崽30余只,市场价值近300万元。这些动物幼崽是国有资产的一部分,他始终用“白+黑”“5+2”的实际行动守护着一个又一个的国有资产。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他努力唤醒更多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据《世界濒危动物红皮书》统计,20世纪有110个种和亚种的哺乳动物、139种和亚种的鸟类在地球上消失,且仍有多种动物濒临灭绝。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作为野生动物迁地保护工作者,沈伟除了在救回体检、暂养管理、野化放归上竭尽全力外,更希望能够唤醒每个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每年,他都会小心翼翼带着动物标本深入中小学校,科普野生动物知识,主动加入编撰野生动物校外拓展实训教材队伍,整理形成数十万字的动物科普知识宣讲资料,先后参与“动物成长课堂”“动物科普进校园”“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和研学活动”“童子军夏令营”等野生动物主题宣讲上千场,为建设中国西部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贡献力量。沈伟保护动物、服务社会的先进事迹被央视英文频道、重庆卫视、四川卫视、《课堂内外》小学读物等各大媒体广泛称颂报道。

  新冠肺炎疫情的这三年,是乐和乐都最为艰难的三年。为了降低病毒向动物幼崽传播的风险,他全程留守公司;闭园期间,他每天要对动物生活区域消毒好几次,亲自打扫动物馆舍,逐个喂食育幼箱的动物幼崽;留守人员有限,他同时干了好几个人的工作……

  沈伟,是退役军人,更是党员。他坚定党的信仰,忠于党的组织。20年来,他的身影遍布动物馆舍的各个角落,出现在动物弃崽的关键时刻,从动物育幼到科普宣传,他不是“大国工匠”,只是“幼崽奶爸”。他在人生战场尽情绽放,以奋斗之姿争当行业标杆。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记重庆市最美退役军人沈伟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新重庆
   第03版:新永川
   第04版:新永川
   第05版:特别报道
   第06版:新永川
   第07版:看渝西
   第08版:看渝西
   第09版:都市汇
   第10版:双城记
   第11版:香海棠
   第12版:公益
野生动物幼崽的“拯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