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西都市报记者 钟 梅 文/图
农业要发展,用水是关键。提灌站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在抗旱保灌,助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永川的提灌站现状如何?问题有哪些?是否影响农业生产正常运行?近日,永川区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委员带着这些问题,深入吉安镇、何埂镇,围绕如何加强农村提灌站维修管护调研主题,开展第四季度“走基层、进乡村”活动。
吉安镇寒泸村、黄沙村、铜凉村水资源匮乏,农业生产长期面临“靠天吃饭”的窘境。新建一座提灌站,从四川泸县艾大桥水库引水解决农业用水成为当地群众最为期盼的事。今年5月,永川区水利局收到吉安镇关于申请提灌站建设资金的请示。10月,寒泸村方屋基新建提灌站完工。
“有了提灌站,今后寒泸、黄沙、铜凉3个村近2000亩农田灌溉再也不用发愁了,即使是地势高的农田也不用担心缺水了。”吉安镇主要负责人介绍说。
位于何埂镇科名村的十二殿提灌站涉及3个村民小组,灌溉面积近400亩,受益群体有普通村民、种植大户和科名村联合社。
“十二殿提灌站因建成时间久远,又长期运行,现电机、水泵均出现不同程度损坏,加之灌溉管网破损,严重影响提灌站提水灌溉能力,现急需改建以保障周边农田用水需求。”永川区政协委员、何埂镇统战委员唐承平,向其他政协委员详细介绍着提灌站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和群众对重修提灌站的期望。
周宝佳、曾佑琴委员表示,十二殿提灌站临近天堂河沟水库,水源充足,建议对年久失修的提灌站进行拆除,在原址上新建一座取水能力更强的提灌站。
“以前群众都是靠天吃饭,种地很辛苦。期盼已久的提灌站重修终于有望,大家种植庄稼的积极性可能更高了。”听到委员们的建议,同行的科名村村干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墩子沱提灌站位于何埂镇联盟村,是该镇规模最大、灌溉面积最广的提灌站,灌溉水源为圣水河,灌溉范围覆盖联盟村全域以及鱼龙村穿井坝村民小组,面积达3100亩,受益人口2600余人。
在墩子沱提灌站,委员们仔细查看了提灌站电机、水泵等设备状况,了解提灌站建设时间、管理制度等。委员们建议:升级改造提灌站老化的路线和锈蚀的管网;加强对群众的宣传引导,提高其对提灌站维修管护重要性的认识;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农村提灌站的维修工作,形成政府、社会、群众共同参与的维修格局;完善提灌站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确保提灌站长期稳定运行;强化提灌站安全监管,确保泵房内设施设备安全。
永川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称,面对农业生产灌溉的迫切需求,今年,该局充分结合农村提灌站和灌溉水源实际,通过新建、修缮等方式,加速推进全区50多座提灌站新建、修缮进程,预计明年新建和维修提灌站36座,切实解决农田“喝水难”,助力乡村振兴。
开展农村提灌设施运行情况专题调研是今年永川区政协农业专委会第四季度“走基层、进乡村”活动的其中一个走访调研主题。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政协为人民”的重要思想,今年以来,区政协农业和农村委以“密切联系群众,及时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为目标,以镇村社干部群众、相关村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等)为走访对象,将区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委员分成五个组,每一季度都深入镇街一线、深入群众,开展送技术、送农资、送服务“三送”活动以及永川水环境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冬管情况、农村精神文化活动现状、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等专题调研,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乡村产业振兴、基层社会治理、服务民生改善积极建言献策,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政协离自己很近,委员就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