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西都市报记者 凌泽英 文/图
“乡村治理迭代升级,真正让老有所养、幼有所教、民有所获,我们结合五间铺历史文化底蕴,探索了‘耕读传家·三堂共治’,目前效果不错。”近日,永川区五间镇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耕读传家·三堂共治”做法。该镇创新举措破解农村老年人用餐、留守儿童看护、乡村改革群众参与度低等难题,共治共建共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国家有号召,基层有响应
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总会有先进的理念和举措,加上改革开放的成果作支撑。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基础设施差、老年人口多、课外看护难、群众参与低、治理办法单一等问题突出,农村基层民生“短板”也日益凸显。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基层民生建设要“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五间镇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挖传承“台湾公”黄开基耕读文化,创新农村治理“耕读传家·三堂共治”品牌工作,通过抓重点人员、改运行模式、优管理机制,着力破解农村“一老一小”及调动群众积极性等难题,激活乡村振兴的合力。
改革勇创新,“三堂”聚民心
创新建设养老食堂,解决老年人“就餐难”。五间镇通过政府补贴、村集体出资、爱心捐赠等多途径募集资金打造爱心老年食堂,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特惠营养餐食,让老人们在家门口吃到“暖心餐”。其次,要求新建或改扩建的村级党群服务中心阵地配备老年食堂,通过盘活废弃村小等闲置资源,进一步扩大老年食堂覆盖面。在管理方式上,采取市场经营,招聘社会企业负责运营,积极拓展社区食堂承接对外营业服务等。
创新建设耕读课堂,解决留守儿童“管护难”。创新教育方式,五间“耕读夜校”不仅为留守儿童完成课后学业的答题解惑,还创新引入农耕文化宣讲、“五间西瓜”培育种植等多种劳动实践课,丰富学生课外文化。吸引优质师资,发出一封《致五间及在外教师公开信》,介绍了“耕读课堂”的建设初衷和课程安排,诚邀各位老师、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和周末返乡贡献义务教育课程,帮助家乡留守儿童享受优质资源。落实安全责任,按照“社区干部+学校教师”排班制度,每次“耕读课堂”至少有1名教师负责授课答疑、1名社区干部负责学生安全纪律管理,保障学生参与过程中的安全和成效。尤其是五间社区耕读夜校、合兴村暑期课堂,免去了家长的后顾之忧,又集中资源使用,让孩子们安全、安静地学习。
创新建设群众讲堂,解决群众参与“共治难”。精准讲座选题,结合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需要,以群众平凡生活为小切口,注重考虑人人都能参与的特点,优选家庭整理、厨艺技术、孝老爱亲、教育子女等人人能会、人人关心的主题来选择参与群众。选用灵活形式,创办群众大讲堂,采取每周1堂课的形式,以“课堂讲解+现场实操”相结合的方式,请群众走上讲台讲授自己的故事。发挥结果运用,授课后由群众民主评议“群众明星”,每季度1评,其结果纳入积分制考核运用,并在当月群众讲堂上进行公开颁奖,让群众既有讲授的成就感,又有荣誉的获得感,极大激发群众的参与度。
创新初见效,乡村更祥和
群众评价更高。精准抓好一老一小,有效提升群众满意度。近年来,五间镇民调满意度一直排在全区前列。截至目前,信访案件同比下降约10%,无一人进京到市上访。老旧小区改造、美丽宜居示范镇等项目群众满意度均达到100%。
乡村治理更好。目前,全镇共配备村级老年食堂2个,正积极在新建场镇选址并筹建第三个老年食堂。现有食堂已服务老年人用餐超过10000人次,成功获评重庆市第一批满意老年食堂。开展耕读课堂30余期,服务学生超1500人次,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问题。超过20名带头人主动报名“群众讲堂”授课。
发展活力更足。解决创业人员后顾之忧,更多成功人士回乡创业。截至今年第三季度,五间镇招商引资企业6家,培育硒缘科技、昌盛皮具、欧财隆包装3家企业2025年升规,已完成新增科技型企业入库12家,累计科技入库39家。盘活闲置源50余亩,在云谷创业服务园开园仪式中作为全区镇街唯一代表现场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