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西都市报记者 张 玲
春分时节,走进永川区宝峰镇泸永桥村周家湾,白墙黛瓦的农房错落有致,青石板路蜿蜒通向观景台。站在观景台俯瞰,无人机镜头下的“稻香名苑”示范片犹如一幅水墨画卷——这是永川区首个运用“农民分级出资+竞争性项目安排”机制打造的乡村振兴样板。
竞争机制破解“筹资难”困局
“过去动员群众改造,干部磨破嘴皮子也凑不齐钱。”宝峰镇干部陈勇指着村务公开栏上的项目比选公示栏说。针对群众不愿出资的“老大难”问题,宝峰镇创新采取竞争性项目安排工作机制,即在项目准备阶段,在有意愿使用项目资金改造的村中比选,把宝贵的项目资金放在政策知晓率高、群众出资意愿强的村。同时,建立农民分级出资机制。由镇村两级干部逐户上门解读政策,发动群众以投劳、投物、投资等多种形式参与项目建设,根据改造内容及项目的不同,将改造类型分为了安居型、宜居型、乐居型三种类型,其中安居型群众出资15%,宜居型群众出资25%,乐居型群众出资35%,坚持先缴纳自筹资金者优先选择改造类型、优先开工的原则,做好先改造的样板,极大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把政府催缴自筹资金变为群众排队要求改造。
在泸永桥村,村民王运珍算起账来眉开眼笑:“对自己房屋的屋顶、墙面、门窗、庭院等进行改造,我只出15%,其他的由政府补贴,好划算!花6千元改造后的房屋干净漂亮、院落美观大方,让人感觉很舒服!”这种“安居型15%、宜居型25%、乐居型35%”的分级出资模式,让村民从“被动等待”转为“争相申请”,宝峰镇已累计吸引群众自筹资金134万元。
全程技术陪伴打造“定制版”改造
走进村民谢家强的家,只见整栋房屋在山水映衬之下显得格外漂亮。“最初设计的风格我并不喜欢,后来在设计师的建议下,我们把房屋的猪圈改造成卫生间,原厨房位置改成楼梯,整个房屋的布局好了很多。”谢家强展示着手机里的改造效果图,“从屋檐到窗户的样式,都是我自己选的。”
这种“农户点单+设计师定单”的服务模式,背后是1个设计团队、5名专业设计师、20余名施工监理组成的“技术天团”。他们逐户测绘、建立“一户一档”,提供“设计方案+改造成本清单”。群众不满意就重做,直到群众满意、改造完成为止。
共建共享激活乡村治理末梢
在观景台旁的“竹林茶棚”,村民代表正为下一步环境整治投票表决。“卫生厕所改造验收标准”“高标准农田管护办法”等议题票决墙上,密密麻麻贴满了村民手写的建议。“现在村里大事小事都公开透明,群众说了算。”村民杨万凤感慨道。
这种“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治理模式,正在重塑乡村治理格局。据统计,示范片内村民自发组建了“环境监督队”等自治组织,开展数十项自主管理活动。数据显示,“稻香名苑”项目实施后,示范片人居环境满意空间度逐步提升,带动周边土地的流转增值。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这种“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主体”的创新机制,已培育出越来越多的乡村民宿和专业合作社,形成“改造+”的产业链条。
宝峰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全镇将以稻香名苑—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为和美乡村建设重要抓手,创新发展机制,努力建成都市乡村振兴示范点、市民休闲好去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迈向新台阶。
“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这才是乡村振兴的真谛。宝峰镇通过‘竞争性’激发建设活力的举措,值得全市推广。”3月7日,参加2025年重庆市乡村建设与治理融合推进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现场会的专家纷纷称赞道,“实践证明,当群众真正成为主角,‘花钱难’‘落实难’就能转化为‘争着干’‘干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