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渝西都市报记者 张 玲)春耕时节,永川职业教育中心校园一角的荒地变身“希望田野”。3月26日,随着“十有蔬香”师生劳动实践基地景观牌上的红绸缓缓落下,永川区首个产教融合型校园劳动教育基地正式启用,这也标志着该校在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上迈出重要步伐。
该校师生劳动实践基地集教学、实践、科研于一体,配备灌溉系统、监测设备和现代农业设备,通过沉浸式作物种植、项目化技能实训、常态化志愿服务等载体,构建“知—会—爱”劳动教育链条。永川职业教育中心党委书记、校长孔令勇介绍,基地将作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课堂,通过“课程+劳动+创造”的模式,让学生在耕读实践中培育工匠精神。下一步,学校将依托学生评价体系,推动劳动教育从“被动参与”向“主动创造”转变,切实增强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的劳动认同与职业素养。
揭牌仪式后,100余名师生代表走进种植区,分组开展农机翻土整地、生态堆肥等实操活动。幼教专业学生代表表示:“亲手培育一株幼苗的过程,让我真正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内涵,这种体验式学习比课堂说教更触动人心。”
作为重庆市“双优”学校,永川职业教育中心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链条。基地依托下属各党支部,建立“党员导师+专业教师+学生骨干”三级指导体系,计划开发劳动教育课程、培育实践项目,覆盖12000余名师生。此举不仅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实践样本,更为培养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