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3日 星期四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巷装上“暖心灯” 照亮居民回家路
  暖黄色的灯光照亮居民回家路。

  渝西都市报记者 陈欣薇 文/图

  “这灯光照亮的不仅是回家的路,更是街坊邻里的心。”近日,永川区城市管理局收到了一封饱含深情的感谢信。这封信出自胜利路街道居民杨静平之手,字里行间满是对新安装路灯的感激与喜悦。而这背后,是一个关于民生改善与城市温度的动人故事。

  胜利路街道的万紫苑和金桂苑附近,有一条百米无名巷道,它连接着小区与街道,是周边上百户居民日常出行的必经之地。然而,由于建成时间较早,基础设施老化,过去这里一到夜晚便漆黑一片,居民不得不依靠手电筒照明,“手电筒照亮回家路”成了生活常态。杨静平对此感触颇深:“我家孩子上晚自习,晚上九点多才下课。以前没路灯,路上黑漆漆的,做家长的总是提心吊胆,生怕出意外,现在放心了。”

  这条背街小巷的黑暗,不仅给居民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更潜藏着诸多安全隐患。网格员詹莉翻开手机相册,展示出之前拍摄的对比照片:画面中,漆黑的巷道里,只有居民手机发出的微弱光点在闪烁。“仅万紫苑和金桂苑,70岁以上的老人就将近80人。”詹莉忧心忡忡地表示,“老人眼神不好,夜间出门很容易摔倒,我们一直都特别担心。”

  居民的诉求就是行动的号角。社区和街道在接到反映后,迅速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随后,区城市管理局第一时间派遣工作人员前往现场勘察。工作人员深入调研小巷的地形、周边环境及居民实际需求后发现,巷道狭窄且弯道多,要实现全面照明,路灯的安装位置、照明范围与角度都需精细考量。经过多轮研究论证,最终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路灯安装方案。

  如今,距离巷口第一盏“暖心灯”亮起已过去一月有余,但由路灯引发的温暖故事仍在持续升温。每晚,小巷里的路灯准时亮起,暖黄色的灯光均匀地洒在地面上。夜幕降临,居民们晚间散步、归家的脚步愈发从容。88岁的涂珍荣老人拄着拐杖,悠然地走在巷道中。网格员见状,赶忙上前关切提醒:“天黑了,您走路可得小心些。”老人笑着点头回应:“没事儿,这灯亮堂堂的,我心里可踏实了。”不远处,几个刚放学的孩子蹦蹦跳跳地来到灯光下的坝子,欢快地跳绳玩耍,清脆的笑声在夜空中久久回荡。

  这些“暖心灯”,不仅驱散了夜晚的黑暗,更点亮了居民心中的温暖,让这条曾经令人困扰的背街小巷,摇身一变成为充满温情的幸福家园,生动诠释了城市管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温度。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新重庆
   第03版:新永川
   第04版:新永川
   第05版:新永川
   第06版:新永川
   第07版:看渝西
   第08版:看渝西
   第09版:都市汇
   第10版:双城记
   第11版:香海棠
   第12版:广角镜
2025重庆市爱鸟周活动在永开展
联合设立检察服务联系点
松溉镇:聚力农旅融合赋能古镇发展
小巷装上“暖心灯” 照亮居民回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