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西都市报记者 潘玥希 文/图
近日,工信部公示首批国家级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名单,全国共有242家入选。永川区重庆绿色电池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绿色电池研究院”)的退役锂电池高值循环利用技术中试平台,是此次重庆市入选全国重点培育的12家中试平台之一。这一消息的背后,是这家扎根永川国家高新区凤凰湖产业园的企业,凭借全球领先的退役锂电池绿色循环利用技术,在新能源产业蓝海中率先破局的励志故事。
退役电池再生 破解产业难题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迅猛发展,动力电池退役潮已悄然来临。数据显示,到2030年,我国退役锂电池年产生量将达300万吨,如何高效、环保地处理这些“城市矿产”,成为行业亟待破解的难题。
重庆绿色电池研究院交出了一份创新答卷——通过自主研发的“短流程退役锂电池绿色循环利用技术”,将废旧电池转化为生产动力蓄电池的原材料。
其技术核心在于“不烧、不萃、全循环”:在干法阶段,通过低温免焙烧技术分离黑粉、铜铝粉,避免高温烟气污染;在湿法阶段,采用专有技术直接将镍钴锰提纯为混合盐,省去传统萃取剂环节,实现闭路循环。这一工艺使镍钴锰回收率超98.5%,锂回收率超93%,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我们的生产线每年可处理2000吨废旧锂电池,但这只是开始。”重庆绿色电池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孙维义表示,目前,企业已建成2000吨/年的产业化示范线,其技术体系涵盖“水气循环”和“固废再生”全流程,生产过程中废气、废水、废渣近零排放,清洁生产水平国际领先。
十年研发攻坚 创新突围转化
技术的突破源于近十年的深耕。技术研发团队历经了小试、中试,最终于2021年在永川落地首条产业化示范线。孙维义介绍,该技术已迭代至第三代,工艺成熟度、环保性和经济性全面提升,“与传统回收工艺相比,生产成本降低15%-20%,二氧化碳排放减少30%。”
创新成果迅速获得市场认可。企业生产的镍钴锰混合盐、电池级锂盐等产品,已销往全球龙头前驱体化工企业。2022年,公司入选重庆市科技型企业,技术团队获评“重庆英才计划”创新创业示范团队,成为永川打造千亿级锂电材料产业集群的重要基石。
布局全国战略 开拓全球市场
入选全国重点培育中试平台,标志着企业进入发展新阶段。根据规划,重庆绿色电池研究院将以永川为总部,构建“1+N+M”产能布局:2026年建成二期5万吨/年湿法回收工厂;2030年前在全国及全球布局N条标准化拆解产线,年处理能力达10万吨。
这一蓝图背后,是巨大的市场机遇。据预测,2025年我国退役电池市场规模约200亿元,2030年全球锂电池回收市场更将突破1000亿元。企业将同步推进技术输出与产能扩张,计划在永川港桥产业园建设1.5万吨黑粉处理厂(对应电池包处理能力5万吨/年),预计带动就业120人,年销售收入达6亿-7亿元。
企业的成长离不开政策与产学研协同赋能。永川区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位优势,联合四川大学、重庆文理学院等高校,推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无缝衔接。如今,重庆绿色电池研究院正打通从退役电池到再生材料的绿色闭环,重塑新能源产业链。其发展路径不仅为永川注入新动能,更成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