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西都市报记者 凌泽英
在基层医疗资源匮乏的背景下,永川区朱沱镇卫生院曾面临全科医生短缺(仅8人)、CT等基础设备欠缺、年资金缺口超200万元的困境。然而,近年来,通过强基础、建机制、提能力的多维度改革,该院不仅成功于2021创建一级甲等乡镇卫生院,还在2022年获批重庆市永川区第二人民医院,成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的样板;2024年成功创建重庆市区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今年4月,该院获评“全国标杆乡镇卫生院”,其中中医科和肾病内科(血透室)获“基层名科”称号。
这些成绩的背后,少不了2023年获评全国优秀院长、2024年获评全国优秀乡镇卫生院书记/院长,以及今年4月获评全国健康县域卓越建设者公益评选优秀乡镇卫生院院长/书记的邬招强,带领一班人的实践探索。邬招强,朱沱卫生院党支部书记、院长,1999年工作以来,从担任医师,到先后在永川区金龙镇、三教镇、朱沱镇卫生院担任副院长、院长、党支部书记,既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和诊疗技术,又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历和管理经验。在永川区卫健委的领导和支持下,该院构建起“三维能力筑基、三优资源赋能、三融机制固本”的发展体系,成为永川区首个“全国标杆乡镇卫生院”。
“三维能力”筑基
突破基层服务能力天花板
据邬招强介绍,卫生院通过“硬实力、软实力、锐实力”三维能力建设,实现了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
硬实力提档。朱沱镇卫生院投入配置了16排CT(64排CT招标公示中)、数字化影像系统等先进设备,开放床位达350张,床位使用率98.13%,千人口床位数达3张。建成标准化急诊科并加入120网络统一调度平台,年救治危重患者成功率超96%,院前急救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12分钟。
软实力增效。构建“1+3+15”医疗质控体系,实施动态管理机制,全员量化绩效考核带动职工薪酬同比增长10%。创新“一站式”服务模式,优化就诊流程12项,住院/门诊满意度双超93%。
锐实力突破。与永川区集嫒医院共建生殖医学专科联盟,开设永川区首家基层医疗机构不孕不育门诊。挂牌永川区民进学校、重庆市渝西卫校临床教学基地,培养实习生143人。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成功创建肾病内科(血液透析中心)、妇产科2个区级特色专科,中医科、血液透析室获评全国基层名科。
“三优资源”赋能
打造县域医疗协同新范式
该院通过“医联体扩容、技术力跃迁、数字化贯通”三大举措,推动县域医疗协同发展。
医联体扩容。与永川区人民医院共建医共体,投入300余万元建成区域首个乡镇血透中心,配置13台透析机,近年来服务超万台次。分级诊疗成效显著,2024年上转患者量同比下降28%,下转康复患者量同比增长63%,初步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格局。
技术力跃迁。开展腔镜微创等新技术18项,年手术量突破400余台。建成卒中中心、胸痛救治单元。中医馆开展9类23项中医适宜技术,获评“重庆市精品中医馆”。
数字化贯通。完成医疗数据三级平台对接,实现53项影像结果互认,互认率达46.98%。开发慢性病健康处方系统,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93%,居民自助查询开放率达100%,大幅提升就医便利性。
“三融机制”固本
构建全民健康管理新生态
该院以“队伍融合、医防协同、信息融通”为核心,构建了全民健康管理新生态。
队伍融合。整合医疗、公卫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人员,组建23支家庭医生团队(109人),重点人群签约率达100%,电子档案动态管理率超90%。
医防协同。构建“筛-防-治”全周期管理体系,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70%,精神障碍管理率98.2%。推广中医“治未病”干预,辖区20家村卫生室均能提供4种以上中医适宜技术服务。
信息融通。打造区域健康管理云平台,实现医疗公卫数据实时交互。慢性病闭环管理系统覆盖3万签约居民,通过数据实时交互慢病患者规范管理率提升77.6%。
从困境突围到荣誉加身,朱沱镇卫生院的实践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邬招强表示,下一步卫生院将聚焦“紧密型横向医共体”“老龄化健康服务”等新课题持续发力,真正让群众在家门口享有优质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