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西都市报记者 陈欣薇
最近,不少市民有同感:行车路上不时会遇到一排施工围挡,熟悉的直路“缩水”成S形小道,早晚高峰,汽车常常沿着围挡行驶……
作为今年重点民生工程,139公里排水管网更新改造正式进入施工高峰期,这场城市“里子工程”如何在提升基础设施时,把对市民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近日,记者走访了施工现场,挖掘这项民生工程如何在城市更新与民生保障之间找到平衡点。
分段施工 最大限度减少道路影响
一大早,汇龙大道三转盘附近的中山路街道污水管网更新改造工程(一期)施工现场一派繁忙:围挡内挖掘机铁臂正在“挥舞”,作业车有序穿梭,工人们佩戴安全帽紧张作业。
据了解,该工程计划在汇龙大道三转盘至一转盘路段新建一条管径1米的污水管道。为最大限度减少施工对市民出行及周边商户经营的影响,项目将根据沿线不同区域的交通出行特征和民生需求,科学划分多个施工段落,实行“完成一段、保通一段”的动态管理模式,全力保障市民生活便利。
“我们采用‘拉链式’分段施工法,将整个工程划分为多个施工单元,例如从一转盘到二转盘,二转盘到三转盘,再从三转盘到五洲城附近,像‘拉链条’一样逐段推进。”中山路街道排水管网更新改造工程(一期)项目负责人樊同伟介绍,每个单元仅占用半幅路面,完成作业后立即恢复通行,避免了“一挖到底”的长期阻断。
创新技术 路口无需“开膛破肚”
在汇龙大道地下16米深处,一条全新的污水管道正通过“地下穿针”的方式悄然而成。
汇龙大道作为早晚高峰车流量多、人流大的交通要道,该路段若采用传统开挖工艺铺设管道,不仅会导致路面“开膛破肚”,更将加剧交通压力。因此,施工团队创新采用非开挖顶管技术,为城市地下管网建设提供了“少扰民”的解决方案。
据了解,顶管施工是一种在不开挖或者少开挖路面的情况下埋设管道的施工技术,可大幅解决因施工造成的城市道路破坏和交通堵塞难题。目前,施工现场正加速推进工作井建设,后续管道顶进将在完全封闭的地下环境中完成。
“传统开挖需要封闭车道、破拆路面,对交通的影响可能持续数月。”樊同伟介绍,顶管施工通过预制工作井构建地下作业空间,管道以分段顶进的方式穿越路口下方,不仅不会对周围交通和环境造成影响,还能有效提高工程的工作效率与质量。
精细管理 噪音扬尘“双控”守护生活质感
走进项目施工现场,围挡上的喷淋系统正细密洒水,雾炮机在土方作业区来回移动,对着施工区域喷射出细密的水雾。
“接到这个项目之后,我们全面搭设了围挡,给施工‘戴口罩、装消音器’,从源头减少污染。”项目技术负责人唐泽勇表示,现场所有开挖土方均用安全滤网进行覆盖,渣土运输采用封闭式车辆,施工现场定时清扫洒水,实现“零扬尘外运”。
在降噪方面,施工方优化作业时间,避免午间和夜间进行高噪音作业。“能感受到施工方的用心。”附近居民王女士表示,相比以往施工,如今的噪音和粉尘明显减少。
管网改造是“地下工程”,却关系着城市“地上生活”的品质。这场看不见的城市更新,正通过一项项“少扰民”的细节设计,让民生工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区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科学调度施工时序、创新应用技术工艺、落实精细化管理,目前已累计完成总工程量的30%,随着工程推进,预计今年年底将完成所有改造任务,届时城区排水能力将有效提升,内涝风险显著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