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西都市报记者 肖必胜/文 刘 灿/图
在永川区吉安镇寒泸村的千亩稻田里,这个曾经土地零散、效益低下的村子,以党建为引领,以创新为动力,通过推行“田管家”精细化管理模式,撬动1270亩高标准农田改造,走出了一条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新路径。
党建领航:盘活土地资源,筑牢粮食根基
寒泸村发挥村党总支“火车头”作用,支部牵头,拧成土地流转“一股绳”。在党建引领下,土地资源得以盘活,粮食安全根基更加牢固。
“土地分散种,收益难提升。”面对耕地碎片化难题,寒泸村党总支以“党建+土地整合”破题,构建“党委统筹、党总支牵头、党员群众参与”工作机制。党员干部化身“政策宣传员”,带着“保底分红+利润分红”的方案走家串户——村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不仅每年拿保底租金,还能参与收益分红。
“一开始担心赚不到钱,后来看到党员带头入股,心里就有底了。”村民梁运来拿出5.35亩土地入股,如今每年仅分红就比之前委托种植多赚近千元。在党员示范带动下,1100名村民主动“抱团”,5个村民小组联合成立星宸农副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党总支+联合社+合作社+党员+农户”的产业格局,1270亩“鸡窝田”“望天田”实现集中连片经营。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该村严把质量,改出了宜机化“样板田”——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吉安镇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头号工程”,指导寒泸村优选施工单位;建立“专业监理+镇村干部”双重监管机制,改造时保留耕作层土壤,维系土地肥力。
“以前靠天吃饭,现在机械直达田间。”经过土壤平整、灌溉升级、路网优化,1270亩农田全部实现宜机化作业。提灌站、灌溉渠道、烘干仓储等设施一应俱全,曾经“肩挑背驮”的耕作场景一去不返,为粮食稳产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创新机制:激活“管家”体系,打通增收链条
机制活才能带来效益增。该村推行三级“管家”上岗,告别“大锅饭”,激活了管家体系,打通了增收链条。
“大管家统筹、中管家包干、小管家管护”。寒泸村创新建立责任清晰的“田管家”体系:村党总支书记任“大管家”,统揽全局;村两委干部当“中管家”,分片负责土地整合与生产;村民组长、“土专家”任“小管家”,蹲守田间抓管护。
“每个小组单独核算,赚多赚少自己‘买单’。”这种“村总算、小组细算、农户分红”的模式,让“干多干少一个样”成为历史。2022年,576亩稻田亩均产量1100斤,较改造前提升30%,生产效率与管理效能双提升,村党总支书记谢代国介绍道。
不仅如此,该村的“两次分红”+“三重收益”,拓宽了群众致富路。土地入股有“保底”,干活务工有“工钱”,年终结算有“分红”——寒泸村为村民设计了“三重收益”路径,即保底租金:每亩每年300元,576亩流转土地年付租金17.28万元;务工薪金:种植、烘干等环节吸纳38户群众就业,脱贫户年均务工收入最高达5000元;收益分红:纯收益按“村民50%、村集体10%、社集体20%、合作社20%”分配,2022年村民股东人均分红超800元,脱贫户额外获得定向分红。
“在家门口上班,还能拿分红,日子越来越有盼头。”脱贫户李大姐在烘干房务工,年增收5000元,加上土地分红,年收入较以往翻了一番。
协同发展:整合资源要素,赋能产业升级
全镇“一盘棋”,构建社会化服务网,资源要素更加聚集,赋能产业升级更为高效。
该镇意识到,单村单打独斗难成气候,吉安镇统筹打造农业社会化服务“共同体”:金门村农机合作社配备耕、种、管、收全套设备,为全镇提供全链条服务;寒泸村“购买服务”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人力成本降低50%以上。
“以前雇人插秧,一亩地要200元,现在机械作业只要80元。”谢代国说,依托全程社会化服务,不仅效率提升了,还能“腾出手”拓展新业务——村里的烘干设施在满足自身需求后,更为周边村镇提供烘干服务,村集体年增收超10万元。
不仅如此,科技赋能,更是让农业跑出了“加速度”。从无人机飞防到智能烘干设备,寒泸村的农田里处处可见科技元素。区农业农村委投入170万元建设仓储厂房,配备2台烘干设备,实现稻谷“即收即烘”,有效应对阴雨天气;金门村合作社的插秧机、收割机全程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0%以上。
此外,镇村联合邀请农技专家驻点指导,推广绿色种植技术,水稻品质从“普通米”迈向“优质米”,部分产品对接商超、电商平台,附加值进一步提升。
成果共享:村强民富,绘就振兴新图景
这一模式的推行,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村集体的“腰杆子”也硬起来了。
梁运来的5.35亩土地,如今年收益2675元,较改造前增长60%;全村200余户村民通过“土地+务工+分红”实现多元化增收。“不用外出打工,在家就能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村民们纷纷点赞“田管家”模式。
2022年,寒泸村稻田总收入100.55万元,村集体纯收益38.48万元,较改革前增长4倍。“有钱好办事”:村里修缮了灌溉渠、拓宽了产业路、新建了文化活动中心,还设立了公益岗位和助学基金,乡村治理底气更足。
“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耕地,核心在机制。”吉安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寒泸村的实践证明,通过党建引领、创新驱动、要素整合,完全能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集体增效”的多赢。从“零散田”到“高产田”,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寒泸村的蜕变,是永川区扛牢粮食安全责任、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随着更多创新模式落地生根,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画卷,正在永川大地上徐徐铺展。